经济工作和治理“为官不为”两手都要抓得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 (4月13日,新京报)
目前,我国的经济工作存在下行压力,一方面来说,这是由于产业调结构所带来的一些效应,另一方面,这也是目前转变“唯GDP论政绩”的全面工作转向,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就更应该要求官员干部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以踏实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工作精神来应对这一目前出现的工作问题。
但是,客观原因上,由于反腐工作的日益深入,“老虎”“苍蝇”被打了一大片,不少地方官场上人心惶惶,更有些干部本着少做少错,或者不做不错的态度在应对工作,有些人认为,既然特权没了,既然自己权利的光环减少了,干脆,我就给你来个撂挑子,具体工作还得下面干,干得好不好,反正就这样吧。李克强总理和中央扩大会议上不断提出的“为官不为”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现象的集中体现。
前段时间,不断有些地方出现“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怪论,其实就是“为官不为”的一种心理基础。当官都不容易了,都“没饭碗”了,要那些作为能当什么呢?
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出现在一少部分官员干部的身上,但是如果这种“病”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传染性”却可能会很大,任由这种工作作风和态度放纵,那么,就会很容易把工作作风“拉下马”。如此,当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治理“懒政”“惰政”“怠政”,治理为官不为现象,不仅在工作作风建设上尤为重要,在当前下行的经济工作形势下,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工作作风建设要抓,经济工作也要抓,治理“为官不为”其实就如同一块磨刀石,在这个重要时期,检验着我们党对于干部队伍工作和作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谁在这个时候仍然甘于当“拦路虎”,当“阻路石”,那么谁就会自绝于组织,不仅会被追究问责,恐怕到时候官帽子不保,也是未可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