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网站被弃之不用是极大的浪费
提起政务网站,公众最反感的无疑是“僵尸”、“睡眠”现象。此外,昨日12时,记者登录海口市政府门户网站,发现“市长信箱”里只有3页信件,最新收到信 件的时间为2010年4月26日,且所有信件的状态均为“作废”,此外,页面显示,市长仍为冀文林。(4月11日,中国网)
如今,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科学技术带给整个社会的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形态。平民百姓要上网,政府部门自然也不能落了后。事实上,从2000年左右开始,政务网站的建设就成了一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工作“硬指标”,有了公共服务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了解政务信息,可以及时在上面反映问题和民情,哪些地方做的不足,哪些问题亟需解决,都可以在上面无差别的实现。对比以往的“跑腿反映问题”,“电话反映问题”,互联网的交互服务显得更为立体,更为直观,可以说,这样一场技术革命,是社会管理学的极大变革。
然而,人们普遍反映的是,政务网站“僵尸化”,有的网站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有的链接处于“打不开”的情况,有的领导干部和负责人早已调职离去,网站上仍然在显示着几年前的信息。群众用电子邮件的问题反映要么就是石沉大海,要么就是一两句简单而且不疼不痒的自动回复。政务工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说到底,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懒政”和“怠政”现象。总说要贴近群众,要走群众路线,要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但是,面对互联网这样一个有效的工具,却让它长期闲置,处于作废状态,这都不是“懒政”是什么呢?
技术的进步帮助了社会的进步,社会在改变的同时,政务工作却不能脱节,否则,会变成本来出于管理和服务以及中枢位置的政务部门,却落在社会进步的后头,这岂不是荒唐?
政务网站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不是政绩宣扬平台,而是要切切实实为群众实地做实事的,这样一个反应民生和促进工作效率的地方,不加以好好利用,那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是政府公信力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