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白手套”来行贪腐最终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通过“管家”、“代理人”来收受、保管和打理违法所得,季建业并非孤例。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就有丁书苗这么一位同攻同守的“代理人”。这些 “管家”、“代理人”也被形象地称为“白手套”。从近年来查办案件情况看,“白手套”正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更新更隐蔽的腐败方式。(6月15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这些“白手套”的手法其实并不新颖,而是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流行”的贪腐方式。自己不插手,指使一些自己的手下人,或者信得过的人来进行各种贪腐交易,一旦出了什么事,就可以把自己高高挂起,让别人当挡箭牌。或许这些“白手套”知道出事后自己免不了担责,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走上这样一条钢丝绳,也称得上是所谓的“利益与风险共存”的另外一种注解。
不少贪官,特别是手里握有大量权力的贪官,热衷于“培养”这样的“白手套”,发财我来,送死你去。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当然很“高明”,但是无论怎样的心理算计,却总逃不脱法律的制裁。像是季建业的“白手套”徐东明,像是张新的“白手套”周金毅,等等,手法不可谓不高明,行贿受贿的做法不可谓不隐蔽,盘算和筹划不可谓不严密。但最后结果如何?想必大家都已知晓。
用“白手套”包装贪腐,不仅加大了纪委监察部门以及执法机关的查处难度,还让一些贪腐受贿的行为掩护在这里面大大的肆无忌惮,按照目前查处的贪腐案件来看,“白手套”做掩护的贪腐已经成为上升事态。
但是,毋庸置疑的,贪腐就是贪腐,无论是把钱洗得多么干净,无论是怎样的狡猾和隐蔽,最终都会被弄个水落石出,纪律检查部门和执法单位付出的只会是一些纪律检查和行政的成本而已。
权力的“任性”来自于监督的匮乏,“白手套”的泛滥,就是因为有些贪腐官员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权力可以做成任何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查贪腐是亡羊补牢,但如何不让羊跑出去,却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强调监督,强调制度建设,让政治生态以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不仅仅是当下应该要做的,而且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