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文化点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5-09-03 17:23 作者:仁燚堂主人 阅读量:546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见信对于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何谓信?信者,言之有实也。用平常的俗话说即是,说的话要真实。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是人们往往以为很简单,忽略了信的真正内涵。其实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当然由于受到当今社会环境与风气的影响,人们物化严重,这应该是人们做不到信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有五常德,即是仁义礼智信,信是最后所实现的最高状态。前四德的实现是通过信给展现出来,然而前四德的实现关键在于一个“诚”,朱熹说“诚即是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就是对亲人朋友的诚,有此诚心,才能生敬心,若敬心生,则仁义生焉,仁义生者礼智明,礼智明则信可立也。首先是对自己的亲人,在后推己及人,推向社会,如此信可立,车的輗軏已被,行驶而无忧也。道理就是如此简单,需要人去行出来,真正能达到至诚而不退,非常困难。但是人人都能做到,无疑困难是可克服的,尤其在当下,人们对诚信需求犹如干旱而需甘霖;犹如没有水的鱼儿对水的需求。诚是人本性的必然选择,若人做欺骗之事而内心定会感到不安,受本性良心之谴责。如果当一个做了不诚之事,而感到高兴或无动于衷,那么此人已经近乎禽兽,当然也不能排斥麻木之人。人者,仁也。人是有精神和灵魂的,人是有爱的,当仁爱之心扩而广之,必然要有诚信,无诚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如何实现?因为当人们表现出诚信时,给人们看到的是:诚信带给他和别人的快乐,但这已经是结果了。如何能做到诚信?亚圣孟子已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是至善的。很多人可能会否定这个观点,说什么人性无所谓善恶,但是当我们自己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会发现人的本性是善的,也是最灵最通的。比如当你看到人受伤而又怜悯之心,当你看到一个生命在你面前死去,你会难过会伤心等等。但这是人性吗?回答肯定是,因为这是天赋予给人的生存的种子。人只有把这个种子种下,让它发芽长大,最终充满你的整个生命。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可是世俗当中人们不但不种这颗种子,反而将它放逐。导致了人的生活不如禽兽,没有感情,没有真性情,即便是父子,也没爱善可言,所以诚信更无从谈起了。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寻回本心,把你放逐的种子找回来种下;然后去学,人不学不知道,你虽然把本心找回来,但是你不知道如何种,更不知道如何去经营培植,唯有学,你才能觉悟,如何学?跟圣人学,因为圣人乃是已经全悟本性,完全合乎道之人。人们只有向圣人学习,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但是我身边没有圣人怎么办?圣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语言,留下了大道的路标,学习圣贤之书,同样也能将仁义充满你的整个生命。当然如果你根本不信圣人,那么人拿你便没有办法,然而你自己痛苦而不知何为?

当下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今天,人们所缺少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也有可能被物欲冲昏头脑。诚信的实现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所表现的状态,现在诚信几乎全部丧失,无诚信者,被人尊重和爱戴,有诚信者,被人唾骂和耻笑。但是无诚信的人,爱他的人真的爱他吗?被大势力所强逼之下的爱,是爱吗?显然不是爱,乃是欲之所为,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祸患。诚信并不是天天倡导就能起来的,而是要重根本上来解决,虽然今天倡导了,明天同样又回去了。人们的诚信不能在一种强逼之下而使出来,不然,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人们不但反感,反而会更加厌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性的问题,诚信自然就会发扬,充塞于天地之间。天下大道就一个,如果不按此道走,必有祸患。所以在《论语》开篇第六章就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与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教小孩的,从小就让其养成正德,后必有有大成。现在学校里面虽然在批判儒学,但是,我们自己可以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说着嘴里自己都不相信的,还能是诚信吗?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人们去反思。诚信不是天天在嘴里呐喊,需要人自己去经营和培养。

最后引用《中庸》一段文字作为结尾:“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信的内涵如此丰富,有著如此深奥的奥秘,当然是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才能行出来的。

其他人在看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