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与不扶,谁之痛
老人倒地,扶与不扶?居然成了刺痛社会神经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如果把这个话题拿到我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去问卷,多数人可能会选择“扶”,因为回答的确可以是很轻松,应该扶,这也符合传统道德和公序良俗。可是在现实中,当某一个城市的街头真正发生了老人跌倒,此时在现场再以此话题向身边围观的人群问卷,可能大多数人的答案就是“不敢扶”或“扶不起”。扶与不扶?这个老生常谈的社会话题就变得愈来愈矛盾纠结、口是心非了。前些日子,河南开封街头一位老人骑车倒在雨水中身亡,再次戳中了社会的这个痛点。近年来,跌倒的老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暴死街头常有报道,也一次次的让人们感到心寒和惋惜,怎么不让人反思:整个社会为什么会扶不起老人? 关于“扶与不扶”话题的讨论,我跟大家回顾一下在这将近的10年间,发生在街头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引起公怒的与“扶与不扶”有关的两起典型案例。
一、南京彭宇案
毫无疑问,这个案子之所以对“扶与不扶”影响深远,就在于舆论媒体普遍对彭宇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公众舆论认为彭宇没有过错并且是见义勇为行为的前提下,彭宇为自己的助人为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顿时会变得如此的冷漠,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跟发生在9年前的“南京彭宇案”有关。有人说:是变坏的老人与糊涂的法官平添给世人的恐惧与焦虑。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此案过后,还一次次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让全国老百姓深深懂得:扶老人,特别是在街头扶跌倒的老人是有风险的,扶老人说不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四川视窗则认为:彭宇被判败诉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提醒“活雷锋”在见义勇为时要保护自己。这句话的“积极”之处在于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在街头做扶倒地老人的“活雷锋”!网友最典型的一句戏言:10年前,扶起一位老人,老人对你一笑,顿时心里一热,值了!10年后扶起一位老人,老人对你一笑,顿时心里一凉,完了!
二、四川达州三小孩扶老案
2013年6月15日,70多岁的达州居民蒋婆婆摔倒在地后,称自己被3个小 孩撞倒,并死死抓住了时年9岁的小江的手,要求赔偿医药费。经过警方调查,老人蒋婆婆及儿子龚某某的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决定对蒋婆婆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 罚(因其年满70周岁,依法不予执行),同时龚某某被行政拘留10日。
这个案子的最终结果与南京彭宇案不同,是公众和舆论媒体胜利了!三小孩和彭宇一样获得了“委屈奖”。九岁的小江他们及亲属之所以委屈,在这个他们认为是自然的助人为乐的行动中,法律在没有还给三小孩清白之前,三小孩和他们的家人曾遭受到了难以承受的责任之重,当蒋婆婆的儿子把她背到小江家里的时候,那小小的心灵何止是受到创伤啊!后来,官司赢了,人们希望的结果有了!可是,小江的家人却退还了2000元的“委屈奖”,悄悄地离开达州这个他们认为可以安身立命的城市,过中的辛酸,又是常人能够理解得了的!
从这两起曲型的案例中,让人感觉到:扶跌倒的老人的确有风险,这应该是普遍的认识。做好事是偶然的,是突然遇到的,如果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还要自己为自己证明,还来得及做好事吗?这样的好事就很有可能变成了坏事!如果开封跌倒街头的老人在倒地的一刹那,就会被旁边的人扶起,而不是让老人泡在水里三分钟,我们会看到见义勇为感人的一幕。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结尾有这样的一段台词:老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也就倒了;人心要是倒了,想扶也扶不起了!
要让扶起跌倒的老人成为社会常态,让“活雷锋”没有后顾之忧扶起倒地的老人,让人人争做街头的“活雷锋”,这个世界会美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