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更加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今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郭卫民12日介绍,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将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这次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将是该论坛自2007年开始举办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该论坛。(10月13日《人民网》)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扶贫工作时,发出的号召。同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从理论依据、制度设计、政策措施指导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国情作出的破解“贫困”问题的战略决策和实践。“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和施行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彰显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繁荣的全面富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步入康庄大道的根本保障。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曲极为重要的时代强音,具有重大而悠远的历史意义——是积贫人群严冬里的雪中送炭,是贫困地区大地上的久旱甘霖,是中国消除贫富分化的滚滚春雷。
显然“精准扶贫”比简单的“投钱扶贫”更加考验执政者、领头羊的智慧,更加需要执政者走进群众,在群众中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要,明确方向和目标,汇聚民智,让地上跑的“丑小鸭”变成展翅高飞的“白天鹅”。
“投钱”容易,“扶贫”难,“精准扶贫”更难。俗话说“家大业大,也怕坐吃,坐吃会三空。”同样对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一次“投钱”就是一次“输血”,如果此地没有“造血”功能,哪怕输入得再多的,只要一旦停止“输血”,最终还只能是“原地踏步走”。如果用这一次次的“输血”来培养“造血”功能,那效果就不一样了,但若培养的“造血”功能太弱,还是不能引起质的改变、质的飞越。因而这就需要执政者用智慧“精准”找到强大的“造血”源将其培养壮大,才能让贫困地区改变现状,迎来“春天”,达到共同富裕。(李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