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日月:“清水衙门”不清源于权力脱缰
在诸多政府部门中,人防办并不为普通群众所熟知,在人们的印象中属于“清水衙门”,但就是这样的“清水衙门”,竟然也发生腐败窝案,着实令人胆战心惊。(11月9日《法制日报》)
清水衙门,谑语,旧指不经手大量钱财,不能从中捞取油水的官府,现多用来比喻经费少,福利少的事业单位。虽然“清水衙门”的资金不多,但这也是相对的,有权利运行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尤其是近年来,“清水衙门”成腐败“重灾区”更暴露了“清水衙门”的水已经变“浑”。
“清水衙门”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认为没有钱或者没有实权的部门就不会滋生腐败,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清水衙门”却能为腐败提供更方便的“暗道”,在“清”的外表下干那些权钱交易的事也不会被怀疑,腐败也自然滋生。
究其根源,“清水衙门”腐败案频发的原因还是在于权力缺乏监督。监管不力的地方必有“浑水”,有“浑水”的地方必定有“大鱼”。衡量价值的尺度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创造的价值。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部门的“肥瘦”与工作待遇的优劣直接挂钩,把部门的权力据为己有。这折射出的不仅是自身贪欲,更是价值尺度的失准。清水衙门无利可图,难道“实权部门”以权谋私就是理所应当吗?显然不是这样。一心为己,衙门再清也会刮出油水,心系群众,油水再多也不占一针一线。
“清者自清,廉者自廉”。笔者认为,清水衙门“贪风盛”,源于权力“玩猫腻”。为此,唯有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强化反腐倡廉建设“不松劲”,让反腐的清风吹进每一个角落,才能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