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的选购与购买与否也需要强化监督
11月13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今后校服生产和采购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学生可以自愿购买校服,也允许学生按照所在学校校服款式、颜色,自行选购、制作校服,学校要建立家长、学生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据悉,这是我国出台的首个校服指导性文件。(11月17日,工人日报)
本来应该是穿在学生自己身上的校服,本来是学生家长掏钱购买的,最后的款式和需要花多少钱却不能由学生和家长说了算。在各个地方出现的天价校服,或者某些地方出现的劣质校服乃至致癌校服里面,我们不难看出,校服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能不被重视的问题。
校服穿在身上,本应该展现的是青春与活力,本应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不管是在学校里面,还是行走在街道上面,都应该有一种审美在里面,虽然不提倡奢侈,不提倡过度的审美,不提倡互相攀比,但是校服作为统一着装,作为各个地方和学校所展现出来的学生形象,却常年被一种“审丑”的校服所占据。有的专家说,衣服最能够展现一个人的精气神,在那些宽大、丑陋的校服那里,却能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丑校服已经常年成为被吐槽的学校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
校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应该如何选,往深层次里说,该不该强制学生购买校服,应该如何合理定价,这都是一个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学校为何在制定和购买学生校服的时候成为“一言堂”,为何本应该是为学校和学生服务的校服采购成为一种学校牟利的工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遵循一种公平原则,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到购买和选定校服标准和费用的评比小组里面来。
其实,家长和学生委员会是否能够真正让校服的问题得以解决,是否能够斩断这条学校与校服之间的黑手,是否能够真正的展现出校服青春,这都是值得商榷的。如今互联网在发展,包括校服在内的校务工作其实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公开、公正的处理。学校本不应该是一个借着非学习渠道而盈利的单位,把利益之手斩断,让监督跟上来,或许这才是需要值得思考和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