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权力清单,压缩自由裁量权,百姓为什么叫好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压缩办事人员自由裁量权”(2015年11月18日中国政府网府)。消息一经传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百姓更是纷纷点赞、叫好,称本届政府为亲民、爱民政府。
“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压缩办事人员自由裁量权”,为什么媒体、群众反响这么热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老百姓在办很多事,一上来就被要求出示身份证。什么叫身份证呢?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多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予公民。它将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信息包括:姓名、住址、民族等。群众现在办很多事情,一上来就被要求出示身份证。除了一些特殊领域,其他事情,有这个必要吗?是不是有些滥用了?。
二是“奇葩证明”、“循环证明”让老百姓跑断了腿。此前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女士想把户口从昆明迁到成都,却被告知需要一张“未婚证明”。结果她往返奔波4次、耗时8个月,没有一个地方和部门愿意开具这份“证明”。“这个部门要那个部门的证明,那个部门又要求这个部门先开证明,每个部门都像‘击鼓传花’一样,结果让老百姓跑断了腿,也滋生了‘跑关系’、‘托门子’的腐败空间。”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简政放权如果不打通“最后一公里”,老百姓仍然会感觉到办事不便、创业艰难。
三是个别部门人员遇事推诿、办事效率低下。过去部门之间以自我为中心、职责重叠,交叉不清,责任心不强、政出多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现象让百姓遇事东奔西跑,百姓怨声载道。
笔者认为本次改革各部门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杜绝部门利益本位,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开政府权力清单,压缩办事人员自由裁量权”实实在在改革百姓办事过程“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等情况。改进公共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简政放权,便利群众,激发了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政府为老百姓解除麻烦和障碍,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办事创业,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群众当然会拍手叫好。(作者:j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