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狠招遏制“我不是局长”背后的隐藏
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名为《“我不是局长”背后是亟待提升的为官素养》报道了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被免职。此前,媒体曝光了贵阳市保障房因配套设施滞后导致不能如期竣工投用的问题。报道视频中,记者到贵阳市住建局采访保障房投入使用情况,在局长办公室见到一个身穿白衫黑裤子的中年男子,便询问他是不是局长,中年男子立即回答,“你们搞错了,我不是局长,我就是过来看工作图的”。随后,记者查阅官方网站发现,这个中年男子正是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刘朱。(中国青年报)
刘朱这一行为,是做贼心虚,还是消极避世、“掩耳盗铃”的不作为和不敢担当的懒政庸政行为。当下,在“四个全面”的高标准面前,部分官员在认识上和能力上的短板逐渐凸显。看了报道后,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明明是局长却不敢承认,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究竟是在害怕什么了?。
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有些领导干部对一些事情的情况心知肚明,总怕祸从口出担当责任,害怕媒体曝光被群众知道,认为有些事情不说就不会被发现,不被发现就不会担责。存在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再就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情况不了解,但是又无法给媒体一个合理的交代,只是用“不清楚”、“不知道”等简单回答来敷衍,也很容易引起媒体的疑问和猜测,这是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表现。
因此,在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时,一是必须狠抓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二是加大惩处力度,针对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要加大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既要避免畸形的政绩观,又要促进官员在其位、谋其政。三是加大思想素质教育建设,强化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要把造福一方百姓的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
作者:小米
地址:四川省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