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农村网信培训,科技信息惠民增收
新华网2015年11月25日报道《十年磨一剑,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 ,信息化让地球变成了“村庄”。但在真正的村庄,“信息”仍是稀缺资源。由于信息闭塞,“菜贱伤农”等现象在各地农村反复出现。信息化如何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云南,多个部门机构携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十年来,“三农通”为云南农民和农企创收超过60亿元,110万吨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近8万农民找到了务工机会,被誉为开创了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
笔者认为把握发展大势,向农民传递最新的三农政策、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农产品价格、外出务工等实用信息。这是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领导干部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 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惠民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举措,
我国农村地域面积广、人口数量大、文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家主要是中老年人和留守青少年,国家提出了加强农网改造、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培训,要在几年内让农村干部群众才能上网,地方政府如何实施此项计划。
笔者认为一是在农村搞好普及网络知识培训和打通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广泛覆盖和有效传播, “三农通”以普及广泛、使用便捷的手机为终端,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打破了其他传播媒介的被动服务模式,保证涉农信息及时、准确、主动传递到农民手中。
二是注重内容的贴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提供定制化的一对一服务。开通政策宣传平台。各级政府利用“三农通”向农民传播各项政策信息,保证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四是以科技支撑平台支撑。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民需求,“三农通”及时发布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施用等信息。组建农科专家团队,开通热线电话,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解答。
五是提供产销对接平台和就业信息平台。为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等提供了便利渠道,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发布何处招工、工资水平、上岗条件等信息,成为劳务输出的重要桥梁。
六是创新业务模式,低投入获得高效益,实现了多方共赢。政府不花一分钱,而是通过政策支持,由市场主体为农户提供公共产品;农户不花一分钱,获得了实用的信息服务;运营商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拓展了用户,赢得了口碑。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是“三农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文平 电话:15182481631 邮编:622150 邮箱:1145004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