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潇涵:防止粮田补贴被套取需斩断利益同盟链
副科级干部虚列户头骗取22.2万元、西瓜地变身“种粮田”套取补贴670余万元……近期,湖北对种粮补贴政策执行问题进行了专项核查,累计追责农业部门、财政部门以及基层的党员干部等1000余人,涉及金额8000余万元。处分人数之多、追责力度之大,在湖北尚属首次,由此暴露出补贴发放中存在审核不严、监管不力等问题。(2015年11月25日,北京晨报)
通过虚构粮田面积,虚列户头,从副科级干部到农场职工,1000余人骗取国家粮食补贴8000余万元。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恶劣可见一斑。这也佐证了一句话,只要有权力,谁都有可能染指国家资产。国家粮补资金就这样被大规模围猎,更突显改进粮补发放和全程监察的重要性。
种粮补贴的申领、发放本有着严格的规定,虚报冒领问题大量存在,说明在申报核实、资金拨付、补贴发放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好在湖北省纪委能及时发现问题,顶着压力,对涉及8个地级市、3个直管市的305件种粮补贴政策执行问题线索进行了核查,已实施责任追究1156人,涉及违规资金8294万元,涉案人员既有直接参与虚报冒领的基层镇村党员干部,也包括负有审核、监管责任的农业、财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等,处分人数之多、追责力度之大,这是值得欣慰的。
其实,不管虚报冒领惠农资金手法如何“高超”,也只能忽悠不明就里的群众。真的是因为审核不严、监管不力吗?随着国家对于“三农”政策及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相关的财政资金的审核、监管机制也日渐完善和跟进,尽管近年来曝光了不少地方特别是基层滥用资金、套取、骗取各类涉及民生的补贴、补助资金的腐败案例,但却并非都因为监管制度不严不全造成。
事实上,“猫鼠游戏”才最可怕,监管、审核者与种粮补贴申请者狼狈为奸、形成“利益同盟”,在申请补贴的资料中作些“手脚”,然后“坐地分脏”,其疯狂程度可谓令人发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