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云南模式”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惠及群众
信息化让地球变成了“村庄”。但在真正的村庄,“信息”仍是稀缺资源。由于信息闭塞,“菜贱伤农”等现象在各地农村反复出现。信息化如何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云南,多个部门机构携手,构建了覆盖全省的“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体系。十年来,“三农通”为云南农民和农企创收超过60亿元,110万吨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近8万农民找到了务工机会,被誉为开创了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2015年11月25日,半月谈网)
农村信息化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农村信息化 “云南模式”,给我们广大农村的未来发展树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榜样。各个省市区在推广“云南模式”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推广,不要照搬照抄,更不要式依样画葫芦,要多用心,多从本地考虑,使其得到创新提高,得到更好的收益。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对于信息产品企业和服务企业而言,农村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信息需求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要解决好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政策支持,“不拘一格降人才”,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事有能力和愿意去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不论其性质是国有还是私有或者合资,都应当得到允许,不拘一格使用技术为农村提供电信普遍服务,积极鼓励新技术的应用;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培养农民用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价格引导生产的意识,提高收集发布信息能力,以便于进行市场分析;三是针对农民需要的信息,加强农业信息商网的建设,做好信息的整合与网站的维护,保证网上上传信息的可靠及安全;四是加强平台软硬件建设,建设覆盖地球村的信息平台,配备信息平台终端设备,建立固定平台服务场所,构建业务完整、标准先行、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通用灵活、数据共享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五是提高平台管理水平,建立平台工作人员队伍,加强人员业务素质培养,制定完善的信息公开和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及时、如实地上传下达。以期达到创新农村管理新模式,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管理工作效率,惠及全体老百姓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