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扶贫“走读”变“住读”诠释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公仆意识
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华池县扶贫驻村干部,每年至少要220天居住在帮扶户家中,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为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帮扶漂浮、脱贫脱节的顽疾,华池县的贫困村里,村村有驻点、户户有干部。(人民日报)
消息一经报道,网友纷纷点赞,认为干部扶贫“走读”变“住读” 确实方便了群众,以前是群众找干部,现在是干部找群众,百姓怎么不拥护?然而笔者人华池县干部扶贫“走读”变“住读”再次生动诠释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公仆意识。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员义务“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坚决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发扬这个作风方面做得很不够,或者不去联系群众,而是躲避群众、脱离群众;或者虽然“联系”群众了,却是间接而非直接地联系,根本起不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用。有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多发,与此不无关系。因此,强调密切联系群众很有必要。
干部“走读”变“住读”,是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法宝。密切联系群众,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淡化“官念”。我们党始终强调,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务员,与群众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了这种认识,密切联系群众就具备了思想基础。但遗憾的是,有的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日渐淡薄,官老爷意识却日益滋长,特别是少数基层干部白天上班下乡,下班回城里吃饭睡觉;甚至极少数基层干部上班就没安心,上班就在想到今天怎么回家,回家又干什么?这样的态度和做法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筑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篱,使群众因心生畏惧而不敢说实话、道实情,因心怀抵触而疏远之、厌恶之。以这样的态度和做法联系群众,自然事与愿违,不可能得到群众的认同。事实上,这也违背了联系群众的原意。所以,领导干部只有淡化“官念”,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与群众接触和交流,联系群众才能直接、有效。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能够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直接面对自己想接触的对象,才能了解和掌握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事实也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联系群众的直接性和实效性。必须看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永恒课题,是党员干部的一项长期任务,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在新形势下强调直接联系群众,就是要更好地发扬这个优良作风,从而使我们党、我们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不忘联系群众,自觉主动深入群众,尽心竭力造福群众。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是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凝聚民心、凝聚力量、增强全社会合力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作者:黄土地 电话:18990159519邮编:622150
邮箱:10571307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