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惩处“蚊子腐败”,监督还得带上“放大镜”
节日期间,河南省平顶山一村会计代表村两委慰问一户贫困群众,趁人不注意将200元慰问金中的100元据为己有。100元钱甚至不够一餐饭钱,但侵害的却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新华网,12月1日)
100元钱,看似不多,但却能积少成多;100元钱,看似微不足道,但对贫困群众而言,也许就是一笔巨款;100元钱,看似影响不大,但也许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区区一百元,也成了干部觊觎的对象,但也许,他连几块钱也不放过。
这些干部,就如同“蚊子”一般,自恃“娇小轻盈”,在制度和监管这个”庞然大物“眼里早已忽略不计,才敢于对惠民资金、集资款项霸道贪占截留。而对群众而言,这些“蚊子”狡猾迅捷,即使“拍下去”也可能是徒劳无功,只剩下“手疼”,与其如此,不如“捂着被子”,以最无耐的姿势“眼不见心不烦”。即使“躲在被子里蚊子就不会眼馋”,但谁有能保证群众不“捂出痱子”?
基层干部,是群众“最亲近”的人,这些人代表着政府掌权,但不一定代表着政府谋事。在部分基层干部眼中,“山高皇帝远”是腐败贪污最好的“保护伞”。毕竟,基层干部千千万万,不必时刻担心“火烧到自己头上”。况且,村干部贪污腐败行为看起来就如同占小便宜般微不足道,即使查处,也不过是小惩小戒,根本不足为惧。此外,在一些小钱上做手脚,本就很难留下蛛丝马迹,要查处也是难上加难。
但这些腐败,数额小但数量多,就像“蚂蚁搬家”,若任其发展,就会积少成多,最终腐蚀我们的干部队伍,咬断干群关系的纽带。但这些腐败,也是监管的薄弱环节,这些小细节、小环节很容易被监管忽视,一不留神就留下了可趁之机。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督就无事可做。监管部门,要带上“放大镜”,要创新方法,强化监督实效,细化审批监督细节,进一步扎紧制度之笼。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蚊蝇”腐败,也能撼动国家的根基。对于这些基层腐败,监管决不能听之任之,但也不能“拿着大炮打蚊子”,要因地制宜,更要人手一枚“放大镜”,让基层腐败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