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
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教育水平,是扶贫攻坚一个“老难题”,不仅关系到未来五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治本之策。
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知道。一般是这些原因:1、自然条件影响,比如都安,它是广西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到处是石头山,田土稀少,俗称“九分石头一分地”;2、人口增长压力。在农村贫困地区一个家庭生3、4个孩子的比比皆是,它不仅加重了政府的教育支出负担,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压力;3、身体素质底下;4、传统观念的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全方位加大教育投入,它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生、广纳社会资金,鼓励捐资办学和助学。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家在赞助贫困大学生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把这个赞助延伸呢?2、丰富、完善教育体系。他涉及师资的充实、交流、观念的转变和相应的监管。
教育的存在对于反贫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4%。近年来,营养餐工程、“改薄”工程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山区学校焕然一新,山区优质教师资源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贫困孩子读书开始更有盼头。我们相信,贫困地区这种现象以后会成为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