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丝路经济带促进陕南生态农业发展
一、陕南的位置、气候、人文、资源等与丝路经济带的关联
陕南顾名思义,是指陕西南部,从西往东依次的是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市,辖28县区,面积74000平方公里,人口857万。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的汉中、安康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主要栽种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盛产桔子、茶叶、桑蚕等农作物。2013年03月陕南三市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北京、天津筹资专项支持,对陕南地区是个重大利好,因为它意味着,陕南的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陕南也是国家秦巴整体扶贫开发战略区。陕西被一道莽苍苍的秦岭山脉横断,南面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陕南的水、热、林、草资源及土特产品、矿藏等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据专家调查确认,这里有种子植种三千余种,野生动物四百多种。陕南盛产蚕丝、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贵中药材,早已在汉代就饮誉长江,远销国内外,丝路经济的主要商品茶叶、生产丝绸的蚕桑也多产于陕南地区。而丝路经济带的起点在西安,陕南不仅对丝路经济带具有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而且可以丰富丝路经济的内涵,还可以借助丝路经济带更好地发展陕南经济。
由于对陕南各市县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了解,这里仅以汉中市镇巴县作为陕南经济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案例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位于陕西南端的镇巴县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千百年来,镇巴人靠山吃山养山,以农为根本,靠种地过日子,是典型的农业区,也是典型的贫困区。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用好国家政策,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大抓多种经营,农业呈稳定发展态势。但到了新世纪,由于人口增长,人均土地面积锐减,耕地尤显不足;耕地质量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坡地、陡坡地占70%以上,耕作成本高昂,农业收益很低;产品品种多而零散,土特产养在山里,未能走进大市场,产业化程度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镇巴农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在资源制约明显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人、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趋势,让农业由弱势变强势、由短线到长线、由零打碎敲到规模经营,进而占领市场,提高效益,就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陕南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镇巴县位于大巴山深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生态农业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自然优势独一无二。群山环绕,沟谷纵横,泉水淙淙,鸟语花香,云遮雾绕,满目青翠,活化出一个纯净的世界。大巴山横亘东西把镇巴划分为嘉陵江和汉江水系两个地理单元,塑造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1350毫米,无霜期236天,平均气温13.9度。全县面积3437平方公里,21镇,人口28.9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耕地56.2万亩,林地4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9.9%,林木绿化率达到78.2%。由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森林茂密,环境幽美,这里被誉为“秦巴氧吧,植物宝库”。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状况决定了镇巴有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优势。
(二)传统优势延续不衰。千百年来,镇巴人靠山吃山养山,以农为根本,靠种地过日子,是典型的农业区。镇巴的传统耕作已延续两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管理规范。如深翻土地、施用有机肥、循环生产、注重节气安排生产。这些生产管理经验十分珍贵,既简单易行又合乎科学规律,本身就具有生态农业的特质。
(三)政策优势可资利用。退耕还林政策使劣质土地退出耕种;耕地保护政策使优质耕地得到保护;城镇化政策为土地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产业政策使生态农业得到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表述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正逢其时。
(四)市场优势强力牵引。人们的环保理念、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对环境保护型农产品钟爱有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通过市场调查,本地产品、农家蔬菜要比外来产品和速培蔬菜价格要高出30%,完全用农家肥、也不喷洒农药生产的大米价格要比其他大米高出40%,且往往供不应求。有个故事,说一位镇巴领导到汉中考察,当在农贸市场看到一袋一袋的马铃薯卖得正起劲,就上前问:“这马铃薯这么大,是哪儿产的啊?”卖马铃薯的人回答:“是镇巴拉来的。深山里长的,没污染,买的人特别多。”想不到镇巴人到汉中来买镇巴的货!又有一次,一个住在西安的富翁给在镇巴的朋友打电话,要专门买镇巴的新鲜蔬菜,当天按时发送到西安,别的地方的蔬菜一概不吃。这两件事在镇巴一时传为佳话,说明镇巴的土特产品自然生长,无污染,是最好的绿色产品。这些信息对镇巴人有很深的触动。
(五)前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镇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很多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省市农业园区的建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镇巴已建立省级农业园区2个,市级农业园区6个。农业产业项目众多,见效很快,茶叶、魔芋、中草药、生猪、西镇牛、白山羊等都已形成规模。黎坝珍珠米和红线椒、紫心红薯、树花菜等特色产业也异军突起。
三、如何推进生态农业发展
(一)作好整体布局。把全县看作一个整体,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管理系统来布局生产力、配制生产要素,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按照点面结合、东中西互动、低半高相衬的格局进行产业布局。“点”是指集中,可以是政府,可以是企业,可以是经济组织,可以是生产经营大户;“面”是指全县整体,也是指6万多农户。按此设想,镇巴适合的农产品都鼓励生产,以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同时又大力发展主导产品,拳头产品,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按照县上发展三大产业的要求,东区着重发展茶业,中区着重发展生猪业,西区着重发展魔芋业。按照粮食与多种作物相结合的思路,低山着重发展粮食,半山着重发展果业,高山着重发展养殖业。
(二)利用好政策,下工夫保有更多的耕地。整合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资源,用好上级政策,大力保护耕地、开垦新地,用好每一块耕地。自1999年底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3月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426.6hm2,不但使荒山荒坡退出耕种,而且进一步涵养了水源,扩大了绿化面积。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嘉治”工程机遇,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大力实施“坡改梯”,持续建设蓄水池,使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改善了250以上陡坡地耕作条件,干旱地区能够及时灌溉。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着重在治沟造地、灾毁耕地复垦上用力,积极申报上级补助项目,扩大建设规模,使优质耕地得到保护,并尽可能新造耕地。这样使全县实有耕地面积达到56.2万亩,人均达到2亩;基本农田面积达到46.99万亩,人均达到1.67亩。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让全县每一个人树立生态农业意识。镇巴占生态之便,有悠久的耕作传统,农民掌握了一套古老的耕作技术,深谙人、畜、地、稼循环利用,生产出的产品无污染,无变异,是纯正的绿色产品。但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片面扩大亩产量,追求规模效益,不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长期下去,不但降低土质,还使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使原来的“绿色产品”有变成“灰色产品”的危险。要开展调查研究,走访老农,深入地块,组织科研人员围绕“在不使用农药少用化肥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课题进行攻关,号召农户利用林密草丰广积腐植质,多喂牲畜,多沤农家肥;要求农户精耕细作,人工消灭害虫,不使用农药,加强检验检疫,使产品达到绿色要求。同时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减少劳动量,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广泛宣传和现场示范,传统生产方式得到保护,新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让“生态农业”“绿色产品”深入人心。
(四)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尝试有效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具有独立的产权,能够作出生产决策,是农村可靠的投资主体。要发展农业就必须抓住农户这个根基,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用力。有的村实行“一村一品”,有的镇实行“一户一策”,可以单户生产,也可以联户经营,可以建立合作社,也可以融资入股。这样户户有新招,家家有奇谋,争先恐后走致富路。有的种天麻,有的种油菜,有的成为种粮大户,有的成为养猪专业户,产品应有尽有。
(五)鼓励致富能人创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纵然以质取胜,但产量不高、收益低也是突出问题。生态农业必须与规模效益、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单靠个户经营显得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必须招商引资,特别是鼓励镇巴籍致富能人回乡投资创业,才能把镇巴的生态农业做大做强。
(六)抓住生态农业节能增效的特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政策引领和能人的带动下,形成发展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推行“粮食-酒糟-养殖-畜产品、粪便-沼气-沼渣、沼液-种植业”等种养一体化模式。全县已建成沼气池4250口,以农产品深加工、茶叶精加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园”入驻企业6家。镇巴县盐场镇农民牟继才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栽种150亩生态梨,间种60亩白山叶喂猪,猪粪制沼气,沼液做肥料务果种草,形成养猪-沼气-务果种草的循环产业链。水果销路好,还想扩种几十亩,扩大规模后年收入30万元,还能吸纳本村20多名剩余劳动力。按照产业互支互促、循环一体推进的思路,镇巴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果品、现代畜牧业和无公害蔬菜,建立了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园林式示范村,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2万亩,畜禽饲养总量80万头(只),年种植蔬菜面积3万亩以上。
四、可供实施的特色项目。
(一)纯净水开发。镇巴境内降水丰沛,地下水蕴藏量大,大小河流分布广泛,水源稳定充足。根据现有技术检测,镇巴溪流在自然流动状态下其纯度达到99%,富含硒、钙、锌等40多种微量元素。山间溪流和城市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如果在秦巴氧吧里还能够喝上纯净水,那就是锦上添花了。所以,在镇巴开发纯净水是完全必要也具备条件的。为此可以考虑开发纯净水项目。如今,县自来水公司已在生产桶装纯净水,但产量小,只能满足县城部分居民用水,还不能大规模推开,更不用说走出县门了。县上应尽快组织技术专家对全县水量、水质及其分布情况进行精确普查和检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向上级报告,向社会发布。尽快组织资金开发生产纯净水,让镇巴的甘霖走出县门,奔向全国。如果纯净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瓶,那将是1000多万元的产值,这对全县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拉动,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
(二)特种蔬菜供应。为什么叫特种蔬菜?这里的“特”是指本地产,无污染,完全由农家有机肥种植,属于纯绿色的那一种蔬菜。镇巴的蔬菜市场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蔬菜样样都有,但居民还是吃外地运来的菜,菜价贵,居民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我们认为这种窘境在今后不长的时间能够得到摆脱。这是因为如前所述,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种菜用地得到保证,大规模种植蔬菜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一些有远见的投资商已经在考虑这一项目了。我们完全可以依靠天然环境生产本地产、无污染,由农家肥种植,拒绝添加剂来生产特种绿色蔬菜瓜果,让全县人民乃至县外人民也吃镇巴蔬菜。通过市场调查,本地蔬菜生产简单,价格不菲,市场走俏,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县上可以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让一些投资者开发本地特种蔬菜,打出镇巴道地蔬菜的牌子,让镇巴摆脱无菜可吃的困境。这既有利于农村发展也有利于居民生活,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完全可以尝试。如果发展得好,镇巴很有可能建成特种蔬菜生产基地,向汉中、西安等大中城市供应蔬菜。
(三)土特产品加工。镇巴的土特产很多,遍地都是、户户皆有。在历史的长河中,镇巴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尝试生产加工出各式土特产品,维持生活,还能卖到好价钱。无论是贫困岁月还是丰足时代,这些土特产以其独有的价值和特色支撑着镇巴人的生活,同时也扬名全省乃至全国。如镇巴腊肉,红豆腐、土豆片、豆鼓等等,让人如数家珍。虽然种类多,但加工粗放,产量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为此,一些有眼光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农产品加工,获得较好的效益。镇巴县岭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自去年成立以来掌握独有的生产加工技术,并注册商标,加工腊肉20吨,红豆腐10000瓶,豆腐干5000袋,土蜂蜜1000件,产值达到30万元。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得到消费者认可。该公司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创造了稳定且潜力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成为典型的“公司+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其意义还在于:有了就近且需求稳妥的市场,农民可以放心且有目的地生产农产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市场风险。要真心实意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在农产品加工上下工夫。因为农产品加工是一项牵一发而带全局的事。政府应该想方设法给予支持帮助,特别是在制定标准、市场准入、创造经营环境上为这些企业撑腰壮胆,使之兴旺发达起来,有力地带动农民致富。
(四)中草药种植。镇巴境内中草药品种众多,有“天然药库”之称,镇巴人民也有种植中草药的传统习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国内中草药市场价格的走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投资中草药种植,形成一定规模。今后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加强,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有关公司和农户采取多种方式投资中草药种植,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进行中草药加工、包装、销售,做大做强中草药产业。
(五)木竹林的保护开发利用。镇巴境内有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竹子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一是把木竹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做大做强生态旅游项目。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发竹产品系列项目,如、竹笋系列产品、竹工艺系列产品、竹装饰品系列产品、竹保健系列产品等。做到效益最大化。
(六)猪、牛、羊养殖和各种特色养殖。镇巴土地辽阔,食草丰富,自古就有养殖猪、牛、羊等牲畜的习惯,上世纪50年代还得过“全国养猪红旗县”的称号,西镇牛、白山羊更是以肉质上佳远近闻名。退耕还林后饲草更为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的需求量大增,价格上升很快,这为大量发展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七)茶叶、桑蚕种养和加工。茶叶和蚕丝生产都是陕南的传统产业之一,更是“丝绸之路”开拓的主要外销产品。陕南气候湿润,云雾几率高,土壤里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产的绿茶品质极高,早在汉代就成为贡茶,陆羽所著《经经》中说:西乡归仁山产贡茶。改革开放后,陕南大力发展茶产业,先后研制出“秦巴雾毫”、“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几十种名茶,深受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喜爱,先后在国内外获得几十种金奖、银奖。近年来,陕南围绕发展生态农业更是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品质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显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茶叶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茶叶的种植与加工越来越被人们看好。陕南农村一直有种桑养蚕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丝绸的用量会越来越大,陕南应借助发展生态农业的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五、借助丝路经济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应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积极开拓市场,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陕南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生态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绿色产品也迅速扩大产量。但通过镇巴的情况看,包括茶叶、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在内周边市场趋于饱和,急需推销产品。从历史沿革来看,古丝绸之路的长盛不衰的产品就有茶叶,且以陕南的茶叶为主。沿着丝路前进,从中国西部到现今的中亚、中东、欧洲等区域都喜爱饮茶,已成为传统的茶叶饮品重点区。借助丝路经济带可以深入调查这些区域饮茶习性,生产适销对路的茶产品,利用现今有利条件大量推销陕南茶叶,从而扩大市场。
(二)积极吸纳生产要素,促进陕南生态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丝路经济带是一个基础设施延伸带,是信息流动带,更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交流互动带。这一战略实施之后,西安作为丝路经济带的起点必然会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技术与人才,而陕南紧靠西安,可以将大批生产要素吸引到陕南,为陕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活力。
(三)继续加大对生态农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陕南生态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与规模,要充分利用好丝路经济带的机遇,加大对其投入与支持,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加其高附加值,远销国内外,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四)继续加大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陕南农业基础条件极差,水、路、电、渠等基础设施发展难度极大,科技水平低下,耕作方式落后,市场狭小等等不利因素极多,要改变这些落后的基础环境,必须借助国家发展丝路经济带的机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及大地改变陕南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五)进一步打造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旅游区。陕南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旅游区已初具规模,城固的桔园、西乡的樱桃沟、石泉的明星村、镇巴观音的观云山茶区等,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走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丝路经济带战略启动之后,必然会带动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陕南的生态旅游可以吸引外来客人前来观光旅游和修身养性,包括科学、人文学者前来考察,开展文艺创作。
(六)进一步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促进生态农业规范化、现代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同步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同时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善于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生态农业对于陕南来说,才在起步,要想有好的发展,必须要发挥法治的引导和保障功能,使之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一是要继续完善农村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农民的护发权利。二是继续完善农业市场规范运行制度,形成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三是继续完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真正把发展生态农业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努力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