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乱谈八卦 >清风自来:从绰号查贪腐更是一种务实作风

清风自来:从绰号查贪腐更是一种务实作风

2015-12-28 08:23 作者:作者 阅读量:98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却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比如,李春城被称为“李拆城”;季建业被称“季挖挖”;武长顺被称“武爷”……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如此,方能及时表彰优秀干部,惩处贪腐官员。(12月25日《新华网》)

中纪委以“绰号”为线索顺藤摸瓜“惩腐肃贪”的接地气姿态令人由衷赞叹。从“拆迁大佐”“六百帝”“三多市长” “李拆城”“季挖挖”....等等问题官员的落马,以及他们流传已久的“名气”上来看,“绰号”真切形象地揭露了其丑陋的嘴脸。

老百姓给官员取绰号本是一件平常事,毕竟官员长期与老百姓打交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群众的眼皮子底下,做到好,自然就会好的绰号,做到不好,当然就会不好的绰号。绰号如同一个风向标,官员的是非功过都浓缩在其中。从“活菩萨”、“孺子牛”、“草鞋书记”等绰号中,我们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形象,从李拆城”、“季挖挖”、“武爷”等绰号中,我们看到以权谋私的贪腐面孔。

有道是:“种什么瓜结什么果”。其实,对落马官员的所谓绰号,虽然算不上“盖棺论定”,至少是民众对单个官员形象的另一种概括。因为在几乎在每个落马官员绰号的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缘何为民做主的公仆何以能得这样的绰号?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与他们贪得无厌、独揽大权、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无关系;与过度集中而缺乏制约的权力和社会支配能力不无关系;与缺乏有效监督而导致个别官员违法违纪偏离法律轨道不无关系。归根结底是权力监督失控,让官员的“绰号”成了隐形“投名状”。

其实对于许多地方领导干部而言,也并非人人都有所谓的“绰号”,要发现更多的贪腐线索,也就需要各级纪检监察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实际。中纪委机关报刊文“听老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顺藤摸瓜查贪腐”,其目的还是在于倡导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注重基层,多走基层,以百姓的评判为信号,从群众身边去发现更多的贪腐线索和“老虎、苍蝇”,这才是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他人在看啥

    《清风自来:从绰号查贪腐更是一种务实作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