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日记 >其他日记 >珍惜手中权力,莫做“任性”干部

珍惜手中权力,莫做“任性”干部

2015-12-30 14:53 作者:一棵树 阅读量:150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李克强总理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讲话,能够迅速走红网络,在其讲出了群众的心声,警醒干部,切中时弊。但现实中依然有个别“任性”的干部不知“刹车”,诸如把“任性”作个性的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恃“身份”而骄纵的山西纪检干部赵润喜,“卧床接访”的河北平山县安监局韩姓副局长,等等,最终都不例外地“撞上南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犹如当头棒喝,警示着干部们要珍惜手中的权力,莫做“任性”干部。 莫要“独权”,当“仇和式”干部,把公权当作私权,拥权自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干部之权在于为百姓服务,为群众解忧。如果把职权范围看做自己的“自留地”,把“任性”当做个性,凡事搞“一言堂”,不调研,不听意见,手握权力肆意地挥霍、谋私,甚至把权力化作“暴力”,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最终就会被群众唾弃。干部要竖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慎独、慎初、慎微、慎顺,以开阔的胸怀广征博览,时刻提醒自己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划好为人、为事的红线。纳谏如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脚踏实地地去为群众办点实事、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 莫要“特权”,当“纪检委干部赵润喜式”干部,拥“身份”搞特殊,自恃高人一等。赵润喜在寻常事件中“任性”地向群众爆粗口,这看似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事,但他喊出的却是特权思想,失去的将是群众的信任。他忘记了这个“身份”是群众给予的,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群众随时可以“摘掉”。所有干部都要明白,走进机关,力量源泉来自于群众;走出机关,所有干部都是群众。“心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你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台上”。只有常怀感恩之心,“娘家人”思想,“公仆”意识,真正地去和群众同住一个屋檐下,同说一家话,用实打实的服务打起干群的“连心桥”,干部才不至于在“身份”上迷失方向。 莫要“享权”,做“卧床接访的韩副局长”式的干部,贪图享乐,忘掉了宗旨,丢掉了党性。面对访民,韩副局长不但没有热情接待,帮助解决问题,竟然躺在床上应付了事,俨然一副“官老爷”的架势。有网友调侃道:“不是局长醉了就是纪律“醉”了,不是局长病了,就是制度“病”了。”从中不难看出对干部如此工作作风的气愤之情和把制度“裱在框子里”,而不是去“编笼子”的失望。践行群众路线,狠刹“四风”问题没有休止符,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干部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去整改,做群众的贴心人,勤政为民。制度执行不能落到“纸面上”“口号上”,组织、纪检等部门也要加大监督检查、明察暗访的力度,让所有干部时时刻刻都不敢“醉”,不敢“病”。

其他人在看啥

    《珍惜手中权力,莫做“任性”干部》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