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央:莫让“好点子”毁在“摊派”上
运用“互联网+”的技术,通过一部智能手机,一端连着党的声音,一端连着万千党员群众,“互联网+党员教育”本应是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有益尝试。但在河南省卢氏县的一些地方,原本惠民利民的“智慧党建”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却走了样。有群众反映被强制摊派买卡。(中国新闻网,12月31日)
由河南省委组织部与中国联通河南分公司,联合推出“智慧党建”活动,本该是干群皆喜的好事,但最终却成为群众的“心头痛”,想来也是在可惜。
这项政策在执行中,却起了摊派的主意,不顾群众意愿,不管是否有联通网络覆盖,都得让群众照单全收。群众却不敢不买账。毕竟,不好不买村干部情面,村级干部还“暗示”,若不办卡,想上户口就难了,惠民政策也没了他们的份儿。所以,即使无用也要花钱买个“摆设”。
上级部门却不认这笔账,说完全尊重了群众的自愿。但任务指标下来,层层施压,逼急了的基层干部只能“铤而走险”。这些上级部门只下达任务,落实责任,妄图操纵群众的意愿,将群众意愿当作“刚性”指标。这恰如摊派死亡指标般荒唐,总要群众“意愿”配合其向上邀功。最终只能是适得其反,得了政绩,丢了民心。
村民如此“听话”还是与村干部掌握着“生杀大权”有关。村民深谙干部说了算的道理,害怕被刁难,便只能忍痛承受。这一隅折射出基层权力生态。那就是干部就是“王法”,上户口、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的大权都掌握在他们手中。换句话说,权力给了他们任性的资本,他们是基层的主宰。如此缺乏刚性,民生工程的实施也就变成了村干部的“个人意愿”了。
这是一出刚性与意愿错位表达的戏码。任务上该遵从群众意愿的却硬要刚性摊派,村干部权限上该有刚性约束的,却任由村干部随意用权。如此本末倒置,实在让人愤懑。
其实,这类的摊派乌龙还并非个案,各类摊派层出不穷,上层政府以为是在下任务、强责任,实则将向上邀功的筹码压在基层政府的强制推行上。基层干部自认只是在“比着框框画鸭蛋”,但却以长官意志伤了民心,最终注定是得不偿失。
在政策落实上,其实不乏创新为民的“好点子”,但在执行中却因为个别官员的急功近利而走了样。说到底,还是官员政绩观出了问题,干工作只为长官满意而非群众满意,这样下去,自然干不出群众满意的实事。所以,要解决摊派,还是要给政绩观纠偏,也要进一步收紧权力的“紧箍”,才能避免好点子不毁在摊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