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休假需防“弹性”变“任性”
据记者获悉,除了国家规定的长假外,从2016年起,甘肃将鼓励地方和单位优化周五作息时间,形成旅游“周假期”,以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新华社,1月6日)
其实,关于2.5天假期的探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种弹性休假模式对缓解高峰旅游压力,刺激国内消费以及保障职工福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这项制度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得到了中央和各级地方的支持,河北、江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2.5天休假模式。甘肃也紧跟脚步,出台了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实施意见,首次提出为职工创造“周假期”。
这项制度的落实已经成为必然,2.5天休假模式的启动相继展开,各级地方也对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拭目以待。但要真正保障这项制度的落实和推进,还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谨防“弹性”变“任性”。
根据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有条件的”并未明指,这就容易生出歧义来。一来,“有条件”并未指定范围。若只在行政机关推行,那必然就会成为机关干部的“专利”,倒反而容易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况且,当前,许多私企,连正常的双休日都难以保证,更别说周五再休半天假了;二来,有条件并未明确条件是什么。若有些单位借着“鸡毛当令箭”,有事儿没事儿都周五休半天,将弹性变成了常态,如此执行下去自然也容易变味,特别是行政机关,工作容易掉链子,也容易影响群众办事。
所以说,这项制度的推行还是要依靠制度保驾护航。要广而行之,以制度保障员工该有的福利,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在保障员工正常享受双休日的前提下推行2.5天休假。此外,还要建立监督保障制度,合理统筹,强化监督,避免2.5天假变成3天假,更要避免弹性假变成惯性假,
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制度“兜底”, 2.5天休假模式也不例外。要切实建立好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制度之笼,划定弹性边界,以制度约束维护其运行生态,避免“弹性”变“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