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信心”就是脱贫致富“活水源头”
“穷县如何脱贫?只有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由当地龙头企业引导和扶持,农民既是企业的供给者也是企业的工人,找回农民的耕种信心,致富就不是一句空话。”甘肃榆中县委书记王晓宁对到访的中新网记者表示。(中国新闻网,1月13日)
甘肃榆中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六盘山片区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而除了地理阻碍之外,群众的不自信也是关键所在。在这里一部分农民不重视土地耕种,在外常年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并不高。其实,这也是中国其他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守着土地过日子,习惯了“靠天吃饭”,将所得都归功于运气,并未从主观上认识到粮食生产里也有“土黄金”。这些群众,还将致富门道寄托于外出务工,而那些麦田的“守望者”们,只能顾影自怜。
“不自信”影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导致了思想的“贫困”,习惯于等靠要,对于致富的愿望往往依托于政府扶持、企业入驻甚至上天垂怜。“不自信”让他们没有了主动作为的底气,他们甚至忽略了“人定胜天”。所以说,要扶贫关键就是要让群众有自主致富的底气,有利用土地资源和地理优势打通致富渠道的信心。
扶贫先扶志,要抓住主观能动性这个牛鼻子,以信心强志气。可以说,榆中县深谙此道,在扶贫上正中要害,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产品经济,以帮群众找“土地耕种的信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扶贫引导机制,强化特色产业发展,地理位置优越的发展商业集中圈,风景秀丽的主打旅游牌,土地资源丰富的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用好了每一块阵地,从当地资源中要发展,从实地探索中谋出路。
“念好信心经”就是要“变废为宝”,挖空心思在农村土地上找项目、找资金,打破群众心中“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盲目崇外心理,挖掘农民身边的“宝贝”,精准地打跑贫困这个敌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兴一方事”,扶贫要找准“人脉”,帮群众在传统劳作中找到致富的信心。榆中县一语中的,道处扶贫真经——那就是不断“叠加”,要厚积薄发,改革创新,在原有基础上加工,求新求变。只有如此,才能让致富不是“海市蜃楼”,让人人都有致富门道,如此,何惧于贫困这个“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