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传统民俗为借机敛财的隐身衣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回复选登》栏目推出“‘两部党内法规’权威答疑”,针对网友关注的什么是违规大操大办婚丧嫁娶,建议对婚丧嫁娶、宴请的规模及收送礼金奠仪的金额制定明确标准,还建议执行时尊重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不应“一刀切”的问题。中纪委指出,禁止党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或借机敛财或有其他侵犯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并不是禁止传统民俗。(2016年02月18日01:39京华时报)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中国民俗的整体。我们国家拥有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流传下来了许许多多风俗习惯,这也让我国成为了“人情”大国,情义氛围相当浓厚,可以说“人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孩子满月、做寿、升学、金榜题名,过节送礼、宴请谢恩等等也渐渐成为了很多地方不成文的风俗习惯,甚至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须。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人情往来也慢慢夹杂了许多异样的成分,变了味,为一些人敛财,建立不正当关系的捷径,而演变成不正常的交往。首先是人情往来的目的开始转变。很多送礼者,怀揣各种意图,尤其是与官员的来往,往往都带着为今后“打算”、“谋福利”的歪主意。一些收礼的官员,对一些送礼之人,明知其意,但个人私欲的驱使,而心照不宣接受笑纳。再有就是人情往来也慢慢有了“等级”之别。遇到大人物大官员便大操大办,比排场、要面子,形成了有钱有权的人大肆铺张浪费。老百姓也跟着学,借钱代账也要把排场搞好,把面子要足,结果在以后的生活中负债累累,生活艰难。这些行为实则将中国民俗的初衷变了味,予以制止势在必行。
传统民俗是纯洁的,没有夹杂物质,以及一切私欲在其中。而一些干部的借机敛财,带有借机取巧,凭借自己的权势来发家致富,以及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其中。因此对好的民俗要继承和发扬,对于以民俗为外衣的借机敛财等行为要坚决制止。从中纪委通报的,一些借“风俗”之名,行违纪违规之实的干部,这都是“风俗病”在作祟,这都是不小心给自己的腐败穿上了“风俗传统”的外衣,这也就体现了加大对“风俗病”整治力度的重要性。
海棠依旧
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