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整治科研腐败需去行政化
一直以来,科研经费资源的分配特点是:分散,碎片化。为什么呢?便于寻租,分散的科研资金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这个钱不是一个人掌握的,是一个“集团”掌握的。科技部门的处长和领导们都可以介绍关系来拿项目,权力最大的是某些厅级领导。处长把项目给了谁,厅长是知道的,因此厅长的关系处长也要照顾。(2月23日 中国经济周刊)
“象牙塔”里的腐败,早非新鲜现象,但在过去一年里,如此多的高校领导被处分与通报,却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2015年以来,教育部对高校进行了内部巡视。2015年10月31日,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教育部开展专项巡视工作,对教育部本身也进行巡视。并且,中央在对教育部进行巡视的同时也对直属高校进行了延伸监督和突击检查。巡视与检查如此高密度,那么发现相应的管理或腐败问题,进而通报相关的高校领导,实在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不值得莫名惊诧。
科研经费之所以成为权力寻租的“唐僧肉”,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学术行为的行政化。权力过度插手产学研活动,补多少、怎么补,都由官员说了算,而不是市场说了算、成果说了算,致使大量财政资金中途被截留、瓜分,甚至部分官员、高校和企业联手,利用空头项目套取国家补贴资金。
遏制科研腐败,必须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同时,要改变目前的财务报销制度,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对科研补贴做出明确规定,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让他们掌握独立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利,并将经费使用情况和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