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小萍子:岂能让扶贫资金沦为“唐僧肉”
两个月的扶贫专项资金检查,福建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一批扶贫领域违规违纪问题,共立案8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7人,批评教育和组织处理313 人。通过检查发现,扶贫专项资金违规违纪形式表现为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挥霍浪费、资金滞留、失职渎职和违反财经纪律等,其中造福工程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雨露计划”培训资金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共发现问题99条,占问题总数的37.17%。(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我国设定了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并要求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可谓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为扶贫攻坚战做出了部署,发出了动员令。
而作为贫困群众“保命钱”和减贫脱贫“助推剂”的扶贫助困资金却屡屡遭到“揩油”和“打劫”。在一些官员眼中,扶贫资金仍是让他们欲罢不能的“唐僧肉”,贪污、截留、套取、挪用、骗取……手段各异,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地方,甚至还在不断上演刚脱掉贫困县帽子又千方百计戴回去的闹剧。
为何扶贫资金沦文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扶贫资金之所以被人惦记,和其监管难有很大关系。从横向上看,扶贫资金来源过多,多头管理,扶贫资金往往涉及到财政、发改委、扶贫、民委、林业、农业、残联等部门或单位,这些部门互不隶属,信息不同,难以相互监督。
从纵向上看,虽然目前将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由省市政府部门负责监督。但是中央的一些扶贫资金,都要求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而地方财政有的根本拿不出钱,专项资金下来后,没有配套资金,为了完成任务,地方政府只能假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市县范围内的上下级同流合污,监管徒有虚名。
因而,为了保住扶贫资金“保命钱”,防止其沦为不法分子手中的“唐僧肉”,我们在加强监管上下功夫。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扶贫领域的法律和制度,堵塞任何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其中,信息公开是最重要的制度措施。关于扶贫的所有信息,无论是资格认定的标准、认定的程序还是认定的结果,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将一切信息置于阳光之下,才可能避免造假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