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样朋友圈要有新样子
最近,《人民日报》一篇报道在谈及“官样朋友圈”这个现象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不愿面对网络、无视舆论生态变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不察民情、不问民意,反映了他们触网时的“鸵鸟心态”。或许在这些人的意识中,网络世界复杂而凶险,保持沉默才是最佳策略。(人民日报 7月15日)
还记得在2015年12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山东省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在微信里批评“一国两制”政策,违反了政治纪律——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被山东省纪委通报处分。官员如何在微信朋友圈发言,由此公开成为一个公众话题。
不难发现,高级别的官员或者身份比较敏感的如同纪委、组织部等官员,朋友圈一般都是保持缄默,而一些普通官员,尤其是一些窗口官员,每天接触的大多都是党政机关外的人员,则把朋友圈作为某种宣传手段。像县委办、宣传部、招商局等官员,则朋友圈就比较活跃了。
自从有了朋友圈,人与人之间距离近了,但暴露在近焦镜头下的生分和弊端也多了,都在充当键盘侠,面对面的交流没了;刻意的展示多了,真心的关怀少了。我们不禁发问,当充满学问的官场遇上朋友圈,又能衍生出多少新东西呢。
新媒体时代有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它多元化、多诉求,从这些特点出发,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我们不要带有误导性、煽动性的朋友圈,我们要“你来我往”的朋友圈,要有声音的朋友圈。(作者:一行 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