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在风险面前要敢作敢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期以来,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成为制约干部工作的一个难点,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痼疾。这一问题造成干部队伍规模偏大,部分单位超领导职数配备干部,“肥大症”现象突出;一些不合格、不称职的干部长期滞留,阻碍了干部队伍健康发展。(人民网)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从制度上厘清干部“下”的界限、打通干部“下”的通道,标志着我们党在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若用好了“能上能下”的指挥棒,就可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制度性的压力和动力,引导党员干部更富担当精神和改革魄力,必须在注重提升品德修养、保持党性纯洁、跟上时代要求、干出新的事业上下功夫,践行好“三严三实”,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但从总体上看,干部能下还存在制度短板,能上能下的双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把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落到实处,重点是增强党管干部意识、落实领导机构在干部工作中的相关责任。吏治是政治的关键性问题,作为拥有87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盘活用好党员干部人力资源,让“好干部”成为党的核心战斗力,无疑是重中之重。因此,各级党组织应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党员干部必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珍惜群众给予的权力,当好群众的勤务员。
实现干部能下的难点,是把那些没有大过、没有违纪违法行为但在其位不谋其政、能力素质不适应的干部调整下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到年龄不下、不犯错误不下”在一些地方成为惯例。党员干部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担责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文/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