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从制度上厘清干部“下”的界限、打通干部“下”的通道,标志着我们党在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人民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完善领导干部退休、任期、交流、问责等制度,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和能上能下问题的解决。但从总体上看,干部能下还存在制度短板,能上能下的双向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用什么干部是导向,不用什么干部同样是导向。只有两个导向都明确清晰,干部队伍方能始终处在活水循环状态。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规定》,清楚对“无为者无位、不胜任者无位、违纪者无位”的“硬杠杠”,充分认识到打通干部“下”的通道,对于优化政治生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意义。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到年龄不下、不犯错误不下”在一些地方成为惯例。实现干部能下,关键是让那些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下”得合理合法、服众服气,能够起到激励干部队伍建设的作用。这就要对干部调整制度作出科学设计。为此,党员干部按照《规定》从严的要求,既有助于树立正确从政理念,也能让不称职干部“下”得有理有据;要站在从守纪律讲规矩的高度,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整改,坚守廉洁从政的政治底线。
把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落到实处,重点是增强党管干部意识、落实领导机构在干部工作中的相关责任。因此,各级党组织应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作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责任制,承担起主体责任,在落实“两个责任”的过程中,应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细则,定期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情况,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文/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