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 >“两学一做”不能搞“眼球效应”

“两学一做”不能搞“眼球效应”

2016-10-18 07:18 作者:高老倌 阅读量:132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前几日,忽闻一闺蜜说起“十一”长假后,上级部门要去她们单位检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情况。她忙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写汇报、印资料,好几天加班加点,总算整理出了满满一桌档案台账,还洋洋得意地朋友圈了一把。看了材料名录,我心中却甚是不解,不少内容本可以合并同类项,何苦浪费这么多文件盒?可好友却笑道,“你不懂,要的就是这壮观的‘眼球效应’”。(新华网)

什么是‘眼球效应’?成堆的文件代表工作的壮观?我不禁哑然。

“两学一做”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深化党内教育的一次重要实践。强调笃行实干,目的就是要取得“进一步整改、深一步落实”的效果。“两学一做”难道是走过场?摆花架子?如此加班加点,都成了无谓的表演?

“学党章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是新时期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学习既是基本义务,也是提升修养,坚定党性,强化规矩,保障看齐的根本。若还与以往一般,为了应付上级要求而搭台子、摆场子、做样子,即使看起来再美,恐怕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仅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给督导检查的效果打折不说,更会与“两学一做”的初衷背道而驰。

常言道“知行合一”,认识上不到位,行动就会出现偏差。学习是方式,做才是目的。学得不深、不牢,指导思想势必动摇,其行为上必定花样百出,应付了事。这样的党员,只会成为组织中的污垢,侵害群众利益的蛀虫。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的这大半年来,一些党组织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在“学”上求创新,在“做”上寻突破,一时轰轰烈烈。但要问真正学到了什么、做到了哪些,恐怕仍是一个问号。坦率地说,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很多。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这是导致一些地方工作无法推进的根本原因。

“两学一做”重在实效。学习教育成效如何,领导汇报说了不算、档案材料说了不算,如何“包装到位”“吸引眼球”都是徒劳之举。领会“两学一做”的精神实质,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把工作踏实作好,赢得老百姓的认可赞誉,恐怕才是 “两学一做”的精髓。( 南飞)

其他人在看啥

    《“两学一做”不能搞“眼球效应”》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