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味洗涤灵魂的“中药”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坚持“团结――批评――团结”,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严肃认真提意见,满腔热情帮同志,决不能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来源于:11月14日,人民网)
众所周知,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党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地揭露党内出现的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保持和发扬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
显然,党员干部也是如此,长时间不“打扫”,思想上就会积满“灰尘”,作风就会出现问题,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清朗,变得乌烟瘴气。笔者觉得,“批评与自我批评”传递政治生态清风正气正能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曲解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认为批评别人就是摆架子、装老大、不善于团结周围的人,没有处理好人际关系;认为自我批评就是对自己做人做事不够自信,影响了自己的权威和形象。
因此,我们看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多只出现在领导讲话、文件中,现实中则被无形地束之高阁,越来越难看到。还有就是,受市场经济和西方腐朽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党部分领导干部大权在握,大家长制作风盛行,搞“一言堂”、“一人定”,一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而下属则战战兢兢,谄媚讨好,领导指东就绝不敢往西。
那么,如此长期下来,就容易出现“温水煮青蛙”的现象,领导干部被光环环绕,沾沾自喜、刚愎自用,“自我”不断膨胀,“唯吾独尊”的思想不断侵蚀党性,滋生腐败萌芽,最终落得和安徽省原副省长一样锒铛入狱的下场。
其实,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不是为了让谁出丑,其出发点是为了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使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因此,要善于用批评涤荡腐朽思想,让领导干部时时有醍醐灌顶之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领导干部首先要善于听“忠言”。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想要全面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首先要常抱自省思想,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敞开思想,放下包袱,将他人的疾言厉色、严厉批评当作一副苦口良药,药越苦,越能够药到病除。还要敢于进“忠言”。
习总书记指出:作为共产党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批评要开诚布公、直截了当,要当面说清楚,分清是非、辨别真假。让批评成为矫正缺点和错误的武器,成为消除误会、解决内部矛盾的“润滑剂”。
如果领导干部自己不正气,经常违心地去做一些事情,然后获得个人的利益,这就不可能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别人没有底气,没有说服力,甚至害怕把别人惹急了,曝出自己的“猛料”;没有正气就缺少原则,更加不可能开展自我批评,只会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这些“丑事”,百般遮掩。
俗话说,“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如果领导干部缺少一股正气,凡事只是随波逐流,就很难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因此,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清明的政治环境是当前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利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让逆耳忠言充斥在党员同志之间。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以正气为先,对自己多加自我批评和深刻反省,对别人多加必要批评和善意提醒,让各项工作能更为灵活、高效地开展下去。真正让党的事业能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获得强大正能量。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将指日可待。(文/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