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庖汤
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吃庖汤的习俗,而在陕南农村尤其盛行。我家在陕南农村,每年进入冬季,特别是进入腊月,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吃庖汤,形成了庖汤宴和庖汤节。
进入冬季,农家里收有大量的包谷、红薯、萝卜、黄豆等杂粮,这些杂粮是喂猪的上好饲料,农家妇女把这些杂粮粉碎、煮烂,作为猪食的营养剂,用来催肥仔猪,经过入冬三个月的喂养,土猪就体胖膘肥,油光水滑,长得非常可爱诱人,这样的肥猪就可以作为年猪宰杀了。
陕南农村宰杀年猪时非常讲究,一是要选好日子,有“杀单不杀双”之说,一定要选单日子杀年猪;二是要选自己信得过的屠宰师傅,作为杀年猪的屠夫;三是要请邻居三四名靑壮年作为帮手,协助屠夫料理有关屠宰杂务。四是要请邻居、亲朋好友和德高望重的族人或村镇领导一起吃庖汤。
我们小的时候,那时陕南农村还很穷,一年四季很少吃肉,要是遇上哪家杀猪吃泡汤,就像过年似的,大人高兴,小孩更是乐开了花,大人帮忙,小孩也在旁边久久地看着,有时上前递一些小东西,觉得也在为主家帮忙,更多的时候是一旁喜戏打闹,好在主家开饭时混上一顿好的,当然,很多主人家也不吝惜细娃吃这一口,只是多个人多双筷子罢了。我们这些细娃一晃眼,就都成为大人了,学成后都在外面参加工作了,平时很少回家,也就很少在农村吃庖汤了,但小时候吃庖汤的美好情景还是时时萦绕在脑海里,久久无法忘怀。
公元2016年腊月初一,我们一行人到西乡亲戚处送礼回来,应邀在杨家河镇的茨竹沟里又吃了一次久别了的庖汤。
这天,天气阴沉,雨雪淅沥,四山雾气笼罩。我们一行人从茨竹沟口的便道公路缓慢驶入,沿着弯曲的公路缓缓前行。大约过了十几分钟,我们来到一个大院子前面,好客的主人早已等候在路边,见我们前来,赶忙上前招呼,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堂屋里。
屋里热气腾腾,非常暖和,有几个年龄较大的老人坐在火笼坑边烤火,还有四五个年轻妇女在灶火前忙碌着,农家土菜早已香气四溢。一看,这就是一个勤劳的大家庭,家里至少也是四世或五世同堂,邻居关系也很好。我们在客厅里喝着清茶,侃着大山。客人还陆续来着,男主人一次次出外迎接,不一会儿,就是满满一屋子客人。
开饭了,不算主人,光客人就是满满三席,主人不停地上菜敬酒,气氛十分融洽,酒过三巡,我吃过不少新鲜的菜肴,由于不胜酒力,加上屋里温度太高,乘别人喝酒的空隙,悄悄地溜了出来。
这是一个农家四合院,是陕南过去那种典型的农家大院,只是建修年代久远,墙体不少地方早已损坏,门窗柱檐也有不少地方显得斑驳淋漓,但从院内铺的石条、房门上的雕花来看,过去房子的主人一定是非常富有,可以称得上是大富人家。当然,这个院子,与相邻的新建的楼房格格不入,新建的楼房大气洋相,它显得是这样的低矮陈旧,但我可以想象得到,它在新建的时候,也就是100多年前,它是何等的凤毛麟角,那时的主人是何等的富有。我正在四处欣赏着,男主人小刘出来找我了,见我在留心这个院子,就过来对我说:“这是我们家的老房子,是祖父时修建的,已有100多年历史了,我们现在房子都买在城里了,但老人不肯离开,还在这里住着,我们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回来杀年猪,吃庖汤。为的是看望老人,跟乡亲们联络一下感情,这一直是祖上遗留下来的传统”。
我随小刘回到屋里,一些年轻人酒兴正浓,还在喝得正起劲,我也只好坐下来继续陪着他们喝酒,吃菜,一直喝到天黑方才罢休。主人们还把我们送出了老远才回去。
在回城的路上,我想起《孟子.梁惠王》中有“庖有肥肉”的说法。后有人考证:古代的“庖汤”,就是清水煮新鲜猪肉,而且是大片的肥肉,边吃边添加诸如肠子之类的杂碎,再将用大碗盛好的、已经凝结成块状的猪血放进汤锅,最后才是烫煮各类新鲜蔬菜。这跟现在流行的火锅差不多,但庖汤是用现杀的新鲜猪肉做底锅,还要放入新鲜的猪血和猪肠子。它的特点是清醇甘香,油而不腻,回味无穷。随着岁月的流逝,庖汤逐渐成为一道颇具地方风味,深受人们欢迎的时令菜肴。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先民们就兴起了吃庖汤的习俗,至今已流传了近3000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庖汤在各地也有所变异,各地添加了不少新鲜元素,近年来,陕南兴起的庖汤节,更是花样翻新。2016年1月9日,陕南宁强县举办了首届原生态羌族庖汤节,他们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引人入胜的羌族婚俗、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等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味觉盛宴,使前去参加庖汤节的人们既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实在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已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的吃庖汤了,而是把吃庖汤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演义了。
我又想到了小时候在我的老家吃泡汤的情景:我的老家在秦巴山区深处,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性情耿直的山民,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要是杀年猪,更是要把那些亲朋好友请来做客,好吃好喝地招待。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农村妇女,我们兄弟姊妹多,我母亲不但要照顾我们兄弟姊妹,还要在生产队挣工分,分得粮食养活我们,为了改善生活,她白天参加集体劳动,晚上还要煮猪食喂猪,每年她至少要喂养一头肥猪,有时还喂养二至三头,并且年猪的个头很大,有的有五六百斤重,邻居们都非常羡慕,说我母亲很能干。每到杀年猪的时候,母亲总是天还没有亮就起来,挑起一大毛边锅水,再抱一大堆桠桠柴,早早把水烧开,等候杀猪匠的到来。天一亮,杀猪匠就来了,喝一会儿开水,帮忙的人也陆续来到,杀年猪就开始了。
我们这里的庖汤宴是很讲究的,那时菜不是很多,但有三道菜是必须上的,一是粉蒸肉,就是从新杀年猪上选上好的五花肉,洗干净后再放在开水锅里汆一下水,然后捞起来切成大块,再放一些米面子和调料,在锅里炒出油后放在大碗里,上笼蒸熟即可,这种肉进嘴就化,油而不腻,清香可口。二是腌酸菜煮猪血汤,就是把坛子里泡制的酸菜切细,放入烧开的水中,再放入新鲜的猪血,一起煮熟,再放入葱花等调料,这种汤酸中带辣,鲜嫩无比。三是豆腐白菜炒回锅肉。把豆腐的豆香、白菜的清香和新鲜猪肉的浓香融为一体,荤素搭配,吃起来浓香扑鼻,回味无穷。要是再配上镇巴产的小作包谷酒(俗称“小茅台”),那真是做神仙也不换了。
我母亲那时在忙着炒菜招呼客人的同时,也不忘敬天敬地敬神敬祖先,每一道菜炒好,她都要先舀一点出来,放在神龛上,然后才把菜端到客人的桌上。母亲说这是为了求得祖先和天地神灵护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吃庖汤也不一样了,虽还是吃叫庖汤,但菜丰富多了,除了过去的老三样有所改进外,席上又多了不少山珍海味,所喝的酒也大多不是包谷烧了,而是几百元一瓶的中高档酒了。但我还是觉得传统的庖汤晏最好,极具农家特色和地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