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故
生活如故
我最近读一本书,其中有一则小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尼姑总是感觉不快乐,他的师傅就叫他做善事,而且每做一件,就在尼姑庵里点一盏灯,与人为善的成就感应该可以帮他找到快乐。这个尼姑照着师傅的话做了,等到他年事已高的时候,他所在的尼姑庵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万灯寺。整个庵里挂满了灯,成千上万的灯,使人走入其中,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但是他依然不快乐,尽管她做一桩功德就点一盏灯,却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头顶,乃至以一片灯海把自己团团围住,还是感觉如是寥寥。后来他圆寂了,据说他是在死前突然通悟的。他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悟道。他发觉身外的成就再高,灯再多,却只能造就身后的影子,唯有一个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那就是平心静气的接纳生活,心无挂碍,无欲无求。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读了能让我在偶尔的仓皇中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喝口水。它说无欲无求,看起来像说大话一样,但是仔细想一想,有什么不对的。其实没有人会真正拥有什么,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拥有了却不会失去呢,包括生命都是一样的。上天的本意不是让你“拥有”,只是让你“经历”,不过经历而已,何必要太在意。
我以前,最讨厌的两个词就是“遗忘”和“习惯”,可是我现在依靠他们来消化和适应我所经历的幸福与不幸。生活总能教会人很多东西,像“习惯”“遗忘”“适应”“珍惜”等词汇,又像“感怀”而不是“感伤”。后来我又学到的一个词,叫“原谅”。有个人说,要原谅就原谅这个世界吧,只有做到这样大容量的宽容,你才会觉得那些个人为的错误是多么的渺小而不值一提。没人生下来就懂得怎样伤害别人,不过都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想要自己好有什么错呢,不过都是同一个世界造就的可怜人而已。对,还有一个词叫“不过……而已”。 秋天收尾的时候,这所学校的树叶终于落尽了。银杏树的叶子,是很鲜嫩的黄色铺在地面上,厌倦了秋天一贯干涩的枯黄色,每个人面对这样的落败都由衷地说美,这所储存了无数人年轻气息的地方,总会让人很容易发现它古老却不陈旧的可爱之处。
我渐渐习惯失去那些激进的感情,生活变得像水一样平静而清澈。除了积极回应父母和小D,其他大多数时候,我都淡淡的处理身边的琐碎,更喜欢顺其自然。母亲很细心,在我的生活细节中敏锐的捕捉我的不积极,在她看来应该就是“慵懒”和“不上进”了,所以她又开始时常对我说:“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一定要和妈妈说说,也许我就能帮到你呢。”每及此时,我就会嬉皮笑脸的凑上去说:“缺钱花……”然后胸有成竹的的母亲翻白眼,不咎下文。其实我心里想,说什么呢,未老先衰么? 除了担心,也有值得母亲高兴的事情-----她的女儿终于不再在她耳边絮絮叨叨的谈她那些荒唐的、不脚踏实地的梦想了。 关于那些有关蛇的噩梦,小D倒是给我找到一种别出心裁的说法。他说梦蛇的人是因为饥渴,这是一种生理需要的暗示。显然,这鬼话比我的梦想还荒唐,但是被他这样一说,梦还真的不那么可怕了。最近一次我梦蛇,竟然从头至尾把它当做一条大鱼来看待。可见生活中,不都是“靠谱”和“有道理”,荒唐也可能有助益。 这个很新鲜的冬天,气温一直降得很没有规律。人们单衣棉衣来回的换,渐渐都面露倦色。不少城市已经下了第二场雪,而身在北方的这里,却一直无知无味的干燥着。还是那个富饶的都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在迅速流动的人流中匆忙的在一个乞丐面前丢下一枚硬币。一切都和以往没什么区别,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善良和热忱,终于有一天也要沦为麻木的、机械的施舍了。 一个人,不是一定要经历大风大浪才会大彻大悟的,生活的动向和脉息,也不是你肯放低姿态去拜望就可以感知。这个社会也许真的很昏暗,运行得很差强人意,但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念而改变。所以我们往往可以做的,只是很努力的爱自己、爱生活、珍惜眼前的人,不需要太快乐也不必不快乐,无非吃饱了穿暖了,生活如故而已。
我现在最感激的就是我的生命,和寄存在我生命里那个敏感而纤细的灵魂。当然,我也为真正存在在我的生命里的人而感动。我很满足现况,没有担心失去患得患失危机四伏的感觉,也没有突然喜从天降平白无故的获得带来的不安,我还是喝喝水,走走路,看看喜欢的风景,感触一下人间百态,一切稀松平常,但是我发现,微笑变得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