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与书有关的日子

与书有关的日子

2013-01-30 11:22 作者:陈银乔 阅读量:21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说到书,这种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的情绪便会不自觉地升腾起来,而在更多时候,也正是因为书,才能让我体会到“心清似水”的那份源自心灵深处的宁静。如果说生活让人产生写作冲动的燃点很多,那么于我来说,对书的一些感念,和对那些与书有关的日子的追忆,便真得值得整理一番。

关于童年,我的记忆不是很多,但有些与有书有关的片段倒是想起来还是蛮清晰的。

记不得是几岁时,我时常会一个人安静地躺在东北农村里家家都有的那种宽敞的大炕上,面朝同样宽阔的屋顶,盯着那上面的东西看个有滋有味,看个东倒西歪,看个没完没了,一直看到睡着才拉倒——

是什么这样耐看呢?不是屋梁上挂着的腊肉,也不是我姥爷那个装着油炸果子的柳条小筐,而是一张张写着字又画着图的报纸~每到过年前夕,那个时候的大人们都会张罗着给自家的土坯房里精心装饰一下,图个喜气儿,图个吉利,更是为了给来年的好日子开个好头。去镇上花不了多少钱就能买回一大抱散着油墨香的报纸,有的灰纸黑字,有的偶尔还带上几幅带彩儿的图,撂在那里,叮嘱孩子们不要乱动。到了晚上,爸会叫上几个邻居的叔叔大爷们过来帮忙吊屋顶。

妈麻利地打上一大盆玉米面浆糊端上来,然后坐在炕上往报纸上均匀地涂抹,大哥和我们几个围在妈的身边,不时伸手去“帮忙”,一阵驱赶之后,只有我被勉强“留用”,其余几个全去炕梢那边继续他们的“过家家”。

有些暗淡的“保险灯”下,我专心致志地铺开这神奇的大纸,好奇地端详着那些根本不认得的字,还有那些似懂非懂的画面,不停地问妈这是啥?那是啥?然后听妈指着那些大字读出“人民日报”、“哲里木报”、“中共中央”、“上海”……

第二天一睁眼,原来用高粱秸秆垒的屋顶一下子变得又整洁又亮堂!整个灰白色调上零星点缀着彩色的图片,再衬上用白沙子抹好的四壁,整个家真是焕然一新。从那以后,我们兄妹几个又多了个新游戏,就是每天仰着小脑袋看屋顶上的“花花世界”,虽然一字不识,但更浮想联翩……那时我想:等我上学学会念书,一定把这一屋子的字都念出来,看看里面到底说的是啥?

同样也记不得是上到小学几年级的时候,一次在姥姥家西屋的炕上捡到一本表姐们看的书,这是一本到很久以后的后来才知道叫做“剧本”的书,只是当时这本书给我的讶异感觉,到现在一想起来都无法名状。“周平”、“四凤”、“鲁大海”、“朴”、“侍萍”;不可以开窗的屋子;一件绣了梅花的雨衣;一直要喝汤药的“太太”;雨夜里在窗外呼唤着“四凤”的“平”;电死了狗,又电死了“冲”和“四凤”的电线杆子;一声枪响;一个阴暗空荡的“周公馆”……若干年后,当我若干次再读《雷雨》时,手里仿佛捧的永远都是当初那本最原始的书籍~一本在一个小姑娘心里第一次像烙上去的关于书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就是这样一本书启蒙了一个人对文字、甚至是文学的最初欲望。

美好的少年时代里,我没有能读到太多的书,确切点说没有读过太多的课外书。那时候,每当在书本上读到“图书馆”一词时,总是会觉得那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唯一区别。为了这个区别,心里总是暗自神伤,暗自向往,也暗自发恨:有一天,我一定要走进城市,走进图书馆,走到那个我最向往的世界里享受个够!如果不行的话,等长大了,我自己开一家书店,然后就可以一辈子在书的世界里不出来……

一直很庆幸的是,在自己青春绽放的岁月里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世界。三年的中专校园生活是至今最怀念的生活状态,就如青春给人那么多无法用言辞比拟的美一样。那时候所经历的一切都让人无法释怀,而当时读过的书就形同人在清晨时朗诵过的美文——句句清新,篇篇清晰,本本隽永……

课外读书是很多同学喜欢做的事,而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却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每天去了专业课的学习外,最大的乐趣就是跑去校外租书,然后迫不及待地跑回来藏在自己的小床里独享一段段美妙的时光。

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胡同里,有一家名字叫“三味书屋”的小书店。整洁且光线有些幽暗的小屋里似乎永远坐着那位脸型秀气,脸色略显有点苍白的大姐姐。她说话的声音极低但却清晰。每次走进书屋,都让我感觉架上的书安静得像卧在床里甜睡的人,而人却安静得像置于室内的画,安然静谧的气氛又很像某些书里描述的一种场景。

香儿和小敏是经常陪我去那里租书的好友,反复的租书和还书的过程中,我们和书屋姐姐渐渐熟悉起来。姐姐曾安静地夸奖过我们仨个的漂亮,说我们三个一出现就像一处很美的风景,她很喜欢。其实,这样的话我们在学校里也曾多次在对面走过的男生们的小声议论里听说过。而被一个浑身上下充满书香气质的漂亮姐姐夸奖倒是别有一番小得意和小窃喜阵阵飞上眉梢。

香儿会选一些港台言情拿来随便翻,小敏喜欢看一些悬疑灵异的小说,而我却是让书屋姐姐最犯难的一个。我喜欢看的书都是那些他们帖着“只卖不租”标签的那类,比如《林肯传》、《红与黑》、《卡耐基丛书》……每次看到装订精致,高高地摆在书架最上端的那些心怡以久的名著后,我的心和脚一样迈不开步,像站在包子铺对面流着哈喇子的饥渴小孩,久久不愿离去……

不知过了多久后的某一天,当我再走进“三味”借书时,书屋姐姐轻轻地对我说:“好吧,这些书从来都是不借的,不过,以后就给你一人开个‘绿灯’,还是五毛一天,你可千万不能弄脏啊……”

腼腆的我除了连连道谢,就是涨红了脸说了一句“姐,你真好!”,然后像迎接“圣旨”一样接过那本梦寐以求的《林肯传》。书屋姐姐的脸那会儿也居然露出了少见的灿烂,一脸温情地说“你呀,最漂亮,脾气却也最怪……”

这盏绿灯一直为我开到毕业。每个双休日我都会将那些宝贝从书屋小心翼翼地捧回到宿舍,忙不迭地找来报纸包成书皮,然后一头钻进自己的床铺里,把床帘拉严实后虔诚地打开那本书,走进那个神奇世界,独享那一个个荡涤灵魂的故事。

从《平凡的世界》到《穆斯林的葬礼》,从《简爱》到《茶花女》,从《红与黑》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享受了一部又一部。在床帘背后看着看着会哽噎到忍不住哭出声来,然后被舍友们笑过之后一起读出来分享和讨论;也曾在夏天操场的花坛边一个姿式看了一整天后,第二天被同学们指着两侧不同颜色的脸,笑称“黑白两道”……

两年多的时间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感觉最充实也最幸福的时光。如果有人问我:在青春飞扬的日子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比爱情更迷人的是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中书籍起到的作用真是无可限量!几乎可以很肯定地说,在一个青年刚要以成人的姿态去看这个社会,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他所接触过的书籍起到的作用虽无形但却也无价!它的潜移默化会如此长久而深远地影响到这个人一生的路。

在成为人妻,已为人母的今天,读书对我来说是缓解生活压力的最好方式。跟“五毛一天”的美好和紧迫相比,如今网上各类电子版的书籍简直就让人感觉是来到了永久免费的新华书店,古今中外、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点击阅读。看来,读书对人来说就像国家已经普及的义务教育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你想读,就不存在任何障碍。

只是,有时候这样的宽松和随意倒让人觉得少了些许“读”的乐趣和欲望,当初的那份激情也少了很多,正应了“书非借不能读”那句老话所说的状态。而更多的时候也许缺的更是当初的那种恬静单纯的心态,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浮躁和信仰的缺失。人在物质世界里的欲望和在精神世界里的饥渴永远是成正比的:当我们越是沉迷于现实中物欲的不断满足,就越是不能有暇静享精神世界里的充盈。一切以经济发展为重心是当下所有人默许的生存“潜规则”,连地球也似乎无力阻挡这已成定局的潮流。既然如此,那么对于这种状态的记录和剖析至少还是靠写书人来完成,所以,作为仍然热爱读书的我,也一直坚信终有一天会有大量的“心”书全新上架,并明确注有“只读不卖”的标签,让它纯粹到与钱再无瓜葛。

与书有关的日子当然还在继续。昨天去隔壁麻辣烫店里,与刚结婚不久的店主小俩口闲聊了一会儿,谈到今年一直惨淡的生意,他们表示“鸭梨”很大。说到几年前双双毕业于师范,到如今却有可能因为已经做过各种尝试都不乐观而选择回牧区放羊的现实,更是觉得“悲催”得狠。

我看到女孩旁边的桌上扔着一本书,拿起来看居然是鲁迅的《朝花夕拾》,我调侃地说“妈呀,啥年代了还看这书?”

男孩淡淡地说:“那是老早以前我最想看的书,买了后却一直没时间看。现在翻出来,准备放羊时,好好读!”

……作者: 肖潇

其他人在看啥

    《与书有关的日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