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随笔 >在小麦与玉米以后

在小麦与玉米以后

2008-12-29 11:03 作者:chenmo 阅读量:2130 推荐12次 | 我要投稿

在小麦与玉米以后

前些年,诗歌题材里曾疯长了一阵小麦与玉米,它们以极其迅猛的速度种满了各种诗歌刊物,并以其密植的茂盛蔚成了一种幻觉中的丰收景象。

但现实的秋风毕竟凉意一次盛过一次,诗歌的青纱帐凋零了,透过精神的深秋,我们在小麦与玉米之后看到了什么?

题材依旧琐细,诗歌依旧逃避内心与生存。人格的分裂严重造成了我们现实中人与诗歌中人的分离。普遍的浅吟低唱,普遍的赏花弄月,难得有剖心沥血的力作问世,更难见到醒世骇俗,振聋发聩的传世之作。

类似于小麦与玉米的题材,已遮蔽了时代深处更深刻的创痛,更遮蔽了人性深处触目的荒凉,我们对自己的处境无以应对,对自己在物质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的疼痛麻木不仁。我们只在无关痛痒的题材中寻找逃避。

其实,我们现在正处于经典现代派文学的巨大主题的包围之中,有关异化,有关生命的分裂,有关物对的扭曲与挤压,有关人在现实生存中的变形,已经非纸上谈兵之事,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它,经历它,认知它与深化它,它已是时时刻刻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当下之事。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却逃避它。人格的分裂症已日趋严重,当我们十年前对现代派文学趋之若鹜时,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主题并没有真正降临,而当它确确实实光临天下,以遮蔽万物的态势笼罩众生时,我们却逃之夭夭,没有丝毫正视它的勇气,我们的精神弱势正在于此。

对题材的选择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法问题,实际上暗示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响度与力度,暗示了一个民族的精英部分的灵魂免疫力与良知坚度,我们在这些方面都不堪一击,诗歌题材的弱化与诗人们竭力对生存痛区的躲避,只是一个明显可见的例证,而迷醉于文字游戏与玄学游戏,只是这一例证的另一侧面。

无庸讳言,是精神的萎缩导致了题材的萎缩,我们因此也永远产生了不像卡夫卡、加缪、尤奈斯库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作家,对疼痛感的麻木,对自我人格分裂的警醒与抗拒的缺失,对终极意义的半途而废,对自身生命的玩世不恭,已使我们丧失了成为现代意义作家的最起码的人格条件,文字玩弄得再像也无济于事,我想,诗歌题材里的小麦与玉米已经逐渐退潮了。现实中的人 ,生命中的人,精神中的人,是否能在日后诗歌题材的拓展中得以更广阔更深刻更现代化的体现,是考察诗歌现代性的重要标识,波特莱尔在一百多年前的《恶之花》中就开始探索这艰难的一步,我们起步的比较晚,但这个命题不可回避。

2007年9月14日凌晨一点于师专202宿舍

(备注:参加“笔山诗社”自由谈的文稿,经“谭老师”修改)

其他人在看啥

    《在小麦与玉米以后》的评论 (共 0 条)

    • 林风:哎!老谭的得意门生啊!这篇也是一个突破,顶了,
    • 泥人:向来对诗歌没有了解,所以不知道诗坛里的玉米和小麦是何种景象。:)
    • chenmo:说明它生长繁忙茂盛!好像万家灯火一样疯狂一时!很片面的!
    • 小鸟飞飞::love
    • 小月::good:ding
    • 山琴:有见解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