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灵剥茧
生活节凑的加快让我们更加忙碌了。整日忙得昏头昏脑,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家中,才觉得稍许安逸。坐在沙发上我很自然地思考:我必须要这么累吗?
仰视天花板,顺手把落地灯开亮,在晕黄的灯光包围下,我才感觉些许惬意。其实生活可以安排得不必这样紧张。
据说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在南京栖霞山望下面百舸争流,就问这位大臣:江上舟帆如鲫,共有多少?纪答曰:共计有二:一名一利。在我们为营生而奔波之时,谁又能脱俗达观而坐壁上观呢?名利是少不了的。毛时代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邓时代与钱奋斗亦其乐无穷。名来利往,人就欲壑难填了。谁能刹得住车?在单位里明争暗斗斗得不亦乐乎,在家里也不等闲!为鸡零狗碎点滴而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事。难怪国家提出:和谐。
所以这会你真得佩服孔子,他的一声感叹:“吾与典也”该包含多少的人生体味啊。春二三月,与一二童子,浴沂河,沐春风,坦坦荡荡,一路轻松。心灵被涤荡得清水一般。
其时,你也许要问:是要做一个庸人吗?还要追求吗?问题很简单,无所追求毋宁等死,没有了期盼,生活便没有了意义。只是我们的追求杂乱无章让我们的心灵无法回归,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茧。我们总是一路风尘,来不及顾及路边的风景。
难道非要弄得心力交瘁之时才能问津自己的真实需要吗?其实钱再多也是留花的,花得再多也是带不走的;其实名气再大也是活生生的人,成不了神;其实得到的越多,失去的可能也越多,上帝又是很公平的。唯有心灵的安静才是最永恒的追求。此时我想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屈原我是不欣赏的(我狂妄了),我推崇苏东坡,为官一世总是那么自由自在,其实他的所处也不是安宁,但他自始至终都是不趋炎附势(虽然屈原更不媚俗),却又活得自如,即便晚景不好,那也是放浪形骸,也不是忧心忡忡,他的胸襟气度、做人风范真让人叹服。贬谪复归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者的心态: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真的让人读来回肠荡气。当我们所处顺境,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穷追不舍,挖空心思必须得到。在我们所处逆境时倒更应该有一番东坡老人的气度,不必怨天尤人。坦然面对也是一种境界。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了这样的心灵,便无所畏惧,世间诸多烦恼也就不在话下。因为我们让心灵得到了安静,我们需要的不是手段,需要的是不断地给心灵剥茧。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我就有了伴灯夜读的习惯。随着家庭、单位、人际关系的复杂,我的夜读的习惯日渐被冲击。越是劳碌繁忙,我也愈加心绪烦乱。想来唯有坐一间斗室,被晕黄的灯光笼罩着,我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我似乎要把自己坐成一座雕像。无需别的,一杯浓茶和一本好书便会让我度过一个平和的晚上。
静谧的夜晚,唯有读书才让我安静下来。书中的物事便带着我遨游一番,待到杯中茶尽,我起身换水再次端坐桌前,想起白天人事烦杂,便深感此时心里的这份安详、恬淡实在难得。我知道这是灯下读书给我带来的“不为物役”的好心情,有了这份好心情,即使就是现在的三伏热天,我一样能稳坐桌前,虽汗流浃背,然书后的我倒如沐春风。
这也是给自己的心灵剥了一层茧了吧。来自书中的“清风拂面”给我丝丝凉意,使我的躁动的心也安静下来渐趋宁静。
灯下读书已有多年,每每掩卷,我的心里很充实,如同刚和挚友对话了一番。也使自己的心灵不致负荷了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