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
昨天傍晚看看窗外太阳已经没这么炙热了,想想似乎很久没去过爷爷那。前些日子,爸爸说我有时间的时候去探望下爷爷,他说爷爷看上去一天不如一天,对我们而言就是见一面少一面。当时就问爸爸要了爷爷家的钥匙,打算那几天抽空去一下,毕竟从我现在住的地方到爷爷那我家门口有一辆公交车可以直达。之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耽搁了,直到昨天晚上突然有种很强想去的意愿。
坐上公交车,脑子里想着和爷爷有关的很多事情。爷爷今年99岁,按常理应该是儿孙膝绕,阖家团圆了。但是现在的他身边除了爸爸请的保姆一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爸爸每隔一段时间买点爷爷要吃的东西去看望一下,妈妈因为身体原因也很少过去,我们做为孙辈去的次数更少。爷爷有三个儿子,爸爸是老三,但是现在除了爸爸还能在敬守孝道去照顾他,其他两个儿子不是断绝父子关系就是不来往。对我来说这是上一辈的恩怨,我无权过问。
很少去爷爷那因为我对他没有太深的祖孙情,即使现在平时去看他,心里也只是充满了一种同情和怜惜,和有些人家孙辈对祖父的感情很不同。我称呼他是爷爷,但在我心里他和邻居家的老人也没多大区别。在我从小到大对他的记忆里,那种记忆和亲情没有太大关系。
小时候我们家住清泰街的一个巷子里,爷爷住的地方大约隔两条街再走近一条小路的一户人家里面,那条小路叫羊坝头,旁边有很多老店,都是些当时很有名气的店铺,豫丰祥、边福茂、九芝斋,以及有一家工商银行,外部的结构应该是上个世纪初在那种老电影里才看的到的西式建筑物,里面小时候进去过,老式的当铺的窗口,现在想来很有意思,只是现在年代不同,装修也新潮了,这种怀旧的风格也被淘汰了。
当时我年龄小,生活圈基本也就在这方圆几里地,但是记忆中如果往爷爷家的方向去一般不是去那边的九芝斋或者旁边几家食品店买吃的东西就是去爸爸的单位玩,爷爷家去的很少。奶奶在我四岁的时候去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棺材用钉子固定的时候我站在旁边看着,然后从那户人家抬出的场景。奶奶去世后爷爷一直未娶,一个人独居在那间大小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里。爸爸的三个兄弟,爷爷最喜欢大伯,奶奶最喜欢二伯,爸爸少言寡语虽然能干但不太讨父母喜欢,就连妈妈这样聪慧勤劳节俭的女人嫁给爸爸后,似乎爷爷也不太喜欢这个儿媳。妈妈生长在一个资本家的家庭,如果不是当时文化大革命败落也算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却没有那种娇气,她有个称号叫九斤姑娘,也证明了她的心灵手巧,贤淑大方。所以当时幼小的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像妈妈这样的人爷爷还会这么不满意。
爷爷对大伯最好,当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都会留给他,买酒买肉等大伯一起共饮。二伯住在农村,因为当时一户人家要有一个人上山下乡,二伯为了照顾我爸爸,主动请缨去了农村,即使之后有机会回城市也一直没回,在那边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每年暑假二伯都会带儿女来看看爷爷和我们,虽然我家房子很小,但是挤挤也没问题。每次堂姐堂弟来了我家,爷爷知道后都会买好吃的招待他们,但是很少会想到我和哥哥。记得有一次天气很热,他在自家包了馄饨,赶到我家把他们俩叫过去吃,却没带走我们。不过那时的我们也无所谓去不去,因为家里根本就不缺吃的东西。但是爷爷的那种行为确实有点让我们伤心,觉得同样是孙辈为什么如此差别,心里也有一丝丝清楚,因为爸妈的原因。到后来慢慢对这种事也不会太在意,只要爸妈哥哥在身边,有没有爷爷他们根本没关系。
后来慢慢长大,老房子拆迁,去爷爷那就更少,一年到头也许除了过年大家一起吃顿饭基本上很少往来。有些关于爷爷的消息也是从爸妈的谈话中得悉,大伯和爷爷闹翻,二伯和爷爷一见面也经常口角之争,关系也不太好。年纪大了爷爷最终发觉了爸妈的好,态度也渐渐缓和起来,但是在我心里已经不重要了,他错过了和我们最需要培养祖孙情的年龄,现在我和爸妈的心情一样,无论去看望还是照顾他,这是做为有血脉相连的一种责任和义务,那种亲情感很无力。
昨天到了爷爷家,爸爸请的保姆一家真的很好,对爷爷照顾也很精心,他们住在一起差不多十年,确实给我们家很大的帮助。爷爷因为高龄,行动也不是很方便,但是他生活中一直以来注重保养,脸色好得白里透红,身体各方面都还健康。看见我去,他很开心,满脸笑容,但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平静。当时在我面前他就是一个老人,也是我的爷爷,虽然缺少了那么点亲近感,毕竟快百岁,还能见几次呢,所有曾经的记忆在那个时候烟消云散,也希望能如他所愿,为他庆百诞。
祝您身体健康,我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