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天堂
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不断地强调好好学习是多么重要,以后就可以考上大学。那个时候的我生活在乡村,周围没有富丽堂皇的高楼,就算是到了县城,也绝无超过七层的建筑。他们说大学里有高大漂亮的楼房,有特别巨大的房子作为图书馆,里面有读不完的好书。那个时候的我对大学并没有有关文化影响的印象,只是觉得在大学其中有高大的楼房可看,有藏书万千的图书馆可逛,这真是非常幸福的事。
后来离开那平静的村庄走向城市的一角,家暂时安在一个高校的后门附近。那时那所高校还被称作“某某大学”,后来因为规模的划分被归为“某某学院”。它拥有十几座雄伟大气的建筑,没有一座低于八层。高楼之间的空地上,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穿梭在墨绿齐整的草坪间,嫩黄、艳红或者纯白的小花盛开在青草丛中。这一切简单、安逸,却呈现出无法掩盖的诗意。站在学校的正门口就已被深深震撼到的我此刻立即爱上了这片区域。几年后再回顾这所高校,明白了这只是高校中的三流水平,它当然追不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流大学,就算放在本地也只是大学序列中最末的那个。那一段时间我并没去过任何别的大学,只因为它,我便把大学当作天堂。
上了十多年学后,终于准备考入大学时,发现自己很失败,只能进入一个专科院校――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真正大学的高校。邮寄的录取通知书,打包行李去赶火车,然后和同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共住一个宿舍,别的大学有的我们学校一样也没缺,只是学校只有孤零零几座略显破旧的建筑,并没有很广阔的校园范围,让人倍感狭小。好在周边的山水弥补了这规模上的不足――学校落座于长江边上一个安静美丽的小镇。我也借此机会平生第一次跨过长江来到心中唯美的江南。
开始的那一学期是真的很难忘的:排队去食堂吃饭、占座上课、和室友一起过生日以及一起去网吧通宵上网。等到放寒假的时候又迫不及待的返乡与老朋友和家人说这一段在校活泼欢快的经历。可是后来就变了。我本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不愿浪费时间去整晚打扑克或者上网,于是首先是我同他们区别开来――除了上课和吃饭睡觉等作息之外,我都在图书馆泡着,要么就借书回宿舍看。他们也没有一直一起活动,有一两个人有了电脑,开始沉溺在电脑和网络的世界:没有电脑的就聚在一起斗地主,或者躺在床上看手机小说。每个人都开始了每一天的重复,大学生活变得有些无聊。这无聊把一些人变得茫然甚至堕落,当然,总还有一些人珍惜这时光于是始终坚守着最初。
学期末的时候很多人打小抄作弊,居然也混过了考试,有时候甚至比那些一直刻苦努力的同学还厉害,这让很多对大学有着神圣的信仰的同学的观念开始崩塌掉。包括我。我以为自己上的是不入流的大学,真正的大学依然纯粹并不是这样的,可是当我和远方一个在名校就读的好友抱怨这些的时候,他居然要我从容面对,并说他上的那所名校也好不了多少。我说我们学校都是专科学校,可是教的东西好多好像都用不到,感觉好浪费时间,大学不是给人以文化气质的提升的吗,可是我在这里好像什么也学不到。他竟依然要我淡定,他说他学的能用到一半就算很幸运了。
至此,大学不再是我心中的天堂。即使那段时光无忧无虑只有快乐。
今天看到好多大学设计专业和课程的时候都迎合市场需要,而那些具有热门的专业的大学有时居然会身价暴涨,学生对其追捧甚至超过一流名校。感叹大学不再是天堂,不再是象牙塔,正在沦为某些群体的工具的同时,也轻易了然其中的缘由。
是啊,能怪谁呢?当年那些把大学当作天堂和象牙塔的人已经很少甚至消失,后来的人只是主动或是被迫的想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以后的利益。从涉及利益开始,大学怎么可能继续纯粹呢?
只好在怀旧的书中找寻当年的大学的身影,试图感染一丝它们高雅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