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遗失的美好
那些无拘畅谈的公共话题是昔日岁月里的一种美好,而什么是所谓的“公共话题”呢?说开了不过是左邻右舍们见面或聚在一起时可以公共、公开谈论的话题。所以,公共话题一般多是大伙们喜闻乐见的人与事;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氛围中,人们会因各自不同的思想赋予公共话题新的内涵与色彩。一般情况下,人们自身的认知总是有限,而公共话题的益处在于拓展视野,拓宽自身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得以立体与多方位地认识某人或某事。
在人们的休闲生活相对单调、远不曾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那时的公共话题却是丰富多彩、让人意犹未尽;尤其是夏天的傍晚,人们在晚饭过后都会一家人扶老携幼的出去散步。趁着夕阳西下,炎热稍退,大伙儿都在黄昏的微风之下自在徜徉、活动活动身心。邻里相遇,总会唠上几句家常话,或近些日子的新鲜事;甚至基于一部好的文艺作品的热烈讨论,并且各抒己见、百花齐绽。当时的人们思想单纯,只为纯粹地交流一下心情,没有任何欲窥他人私人生活的心理。
那时我年纪尚小,记得常有父母辈们的朋友常常登门聚会,聊得话题也是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有时大人们还会讲述一些古代的民间传说,听得我目不转睛、遐想不已。这些当年的景致在当时来说并未觉得有多珍奇,而是如今回味起来方感觉今人公共话题之无趣与乏味。
曾几何时,熟人见面开口即是:“谁家儿子成家了没,谁家女孩嫁人了没”之后再无别话;若要有什么变化,即是:“你家孩子一月多少收入,谁家孩子做生意发财了……”诸如此类,全围绕着功利转;仿佛不与利益沾上一点关系,便失去了交流的必要。昔日里,还曾听见有艺术爱好者为达芬奇与拉斐尔的作品赞美慨叹;或者张爱玲与三毛女士谁的作品更高妙一筹的争论;现今看来这些已是昨日奇谈一样遥远。在当下,仿佛男子存在的意义就是升官发财,女子存在的意义即嫁给这些升官发财者;否则男人失败、女人无奈。其实好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人人都会向往,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事物的常态规律;本没什么指责与非议。可我们也需想想,当全世界所有人的梦想皆雷同的时候,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岂非如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或者换句话说,原本是一条宽阔的康庄大道,只因在上面走得人太多太多了,慢慢地也会变成羊肠小道。到那时别说人人实现自我价值,就连想走得舒展一些、呼吸一些新鲜的空气恐怕都不那么容易了。
现今时常听见有人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可是有些让人不愉快的社会现象也是人们自己造成的。这不是某一人的过错,而是整个时代集体膜拜权贵,盲从富有者的思想造成的。一个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的人,他或她说的话就成了真理,错错对对都是对;而那些默默无闻者的所感所想,对对错错全是错。以笔者的浅见来看,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思想的贫瘠才是最难的脱贫项目。
本来,人们因出生与经历的不同造就了千万个不同的我们与不同的人生,当我们面对富有阶层时,仇富是没有必要的。禅语有云,各有前因莫羡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好自己即可。纵是富有者有钱买遍天下所有的好东西也买不回失去的光阴,所以时间老人对待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所以笔者认为,不卑不亢才是一种最佳的姿态,更是不富裕者或正在奋斗中的人们自尊自爱的最佳表现。当然,也许有人会不屑地说,自尊自爱值几个钱呢?是的,自尊自爱的确换不来现钱,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换不来。但一个连自尊自爱都丢弃的人如果能换来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看重,那真叫一个怪呢。
忽然想起,央视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说过,在快节奏的生存状态下,多读一些无用之书未尝无用。而我们寻常百姓多聊一些无功利之话题,轻松自在,养心养神,快乐回归,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