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莫高窟
当时间老人的脚步蹒跚步入公元2010年7月的时候,在长风漫卷的大漠中,一个掘穴为居,筑沙为屋,名叫王圆禄的道士,以他功过是非莫辨的行为,向我抛来了他生命纽带热辣辣的呼唤。
于是,我的生命旅途不可避免地牵惹上了一桩赓续了千百年的文化物事。
莫高窟的石窟艺术是在时代矛盾冲突中,在灾难深重的社会中,在频频战火造成的尸满流沙、白骨蔽野的苦沃中盛开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之花,是历代先民们寄情于理想天国、求佛祖保佑溶入了情节性的历史掌故。
进入第321窟,所见那些形态优美的“飞天”,我想,那一定是寄托了中国古代人民无限的梦想。神话小说和文字图画记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开拓,也是古人和前人智慧的结晶。
千载悠悠,白云自在;黄沙滚滚,经洞垂存。
莫高窟里内容丰富、色彩浓艳、造型古朴、规模宏大的塑像、壁画、木塔……分明是一座把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历史、宗教熔于一炉的宏大宝库,分明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
奇哉,绮丽诡怪莫高窟!壮哉,雄奇壮丽莫高窟!
然而,最绮丽诡怪,最雄奇壮丽的还是那个与前述道士王圆禄有着神秘关联的“17窟”,即闻名天下的“藏经洞”。
当大元的铁蹄即将踏上敦煌之前,为逃避战乱,莫高窟聪明的僧徒们,情急之下,赶忙将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数以万卷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一并封存在一个洞里,筑壁绘画以掩人耳目后,便哄然避难而去。年久日深,洞窟遂被风沙淤塞而隐于世。
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禄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泥沙”,始让密室得以重见天日,史称“藏经洞”,即“第17窟”。
“藏经洞”所藏文献,囊括了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时期这漫长千年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50000多件文物,是“研究近两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最宝贵的资料。
遗憾的是,这些“敦煌遗书”一直未能引起当时中国政府的重视,大多竟被外国人悉数窃掠而去。
以下是历史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数据:
1907、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莫高窟遗书、文物10000余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盗窃经卷写本、精美画册选文6000余本,还偷拍了全部洞窟里的照片;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期间又多数被达朝廷抑或官贵人据为己有;1912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经卷约600件,还有唐代彩塑2尊;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盗走文物计2000件以上,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所造成的破坏,至今不可弥补;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布,粘贴揭走第139、141、144、145窟中精美壁画26方,还铲剥了几块壁画,盗走了几尊最优美的唐代塑像……
敦煌,是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幸。敦煌,又实属我国学术及世界学术之大悲。
清廷的腐败无能,国人的愚昧无知,盗贼和骗子的诓骗与掠夺。
车队浩浩荡荡,一路畅行无阻,成捆成箱、一车又一车的国宝飘出了国门……。此刻,国人却还在睡梦里打着无尽的哈欠。国人的宫廷里自是日夜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洋人却已在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弹冠相庆,葡萄美酒,掌声如雷……
要问,流散于世界各国图书馆与博物馆的“莫高窟遗物”到底有多少?国人不知道,只有洋人知道!
“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均不在敦煌。”讲解员最后的一句话,更是让我听得目瞪口呆:“敦煌遗物,到我们这辈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今后,国人研究自己的“敦煌学”,只能反过来远赴异国他乡了。震惊吗?愤怒吗?
谁都知道,那时候吾国落后、国人贫穷,而且战乱不断,再加上有些贪图小利的败类,让大量的瑰宝流失海外。
历史不能忘记,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当今,中国已不再积弱,国人已不再贫穷,我们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来看护、守卫乃至索还我们的“国宝”!
有位叫做王冀青的教授认为,敦煌文物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至关重要,应该自己来保管。他还对向海外索还文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文物保护也应该是全民的责任和义务。”他呼吁中华民族儿女都行动起来,“把敦煌文物看作是另一个香港……”
这话说得是何等的有志气!强大的中国,一定要收复敦煌文物这个香港,才不愧于历史与后人!
同时,我们尤其是要避免和克服不重视保护和整理工作的短视行为。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开发与利用。国家及有关部门更要多方支持敦煌研究院做好莫高窟文物的抢救、研究工作,不能等闲视之。
不是危言耸听:亡羊补牢,总比亡而不补为好!
当下,为了赚钱,过度的开发,所谓的“以游养窟”正在不断地毁灭我们祖宗留下来的遗产!
进入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的“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看到展区复制的莫高窟各时代的杰出代表窟及莫高窟出土文物精品,心中愈加喜忧参半。99年前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国人王道士的手中掠走近1000件经卷的往事复又浮现于眼前,总也挥之不去。
国人无法忘记,巨大的民族悲剧曾在这里上演!屈辱和罪孽曾让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大漠黄沙与黑风里痛苦的抽泣!
参观完了目前向游人开放的10个洞窟,走出“莫高窟”高大的牌楼,我的思绪还久久地驻足在那些神奇而幽暗的洞窟里。
回想起此前莫高窟的讲解员们,一个个分别引领着一拨拨的游人,直奔目的挨个地来到每个洞窟前的那份从容,想起他们从各自的腰兜里熟练地摸出能够将“洞窟”门锁轻易“咔嚓”一声打开的那把神奇而锃亮的钥匙,想起他们用那把钥匙熟练地转动“洞窟”门锁时的那份高雅而老道的动作,那份悠然自得的神情,思绪怎么也难已从刚才的世界里收回。
就是那一声“咔嚓”,窟门洞开,我们似乎就定格在了那遥远古代的艺术画廊里,想起110年前的王道士,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惊奇。同时,脑海里更装满了各种遐想和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