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一把石杵的故事
家里买的一个大理石石臼杵掉到地上摔断了,当再要吃点白砍鸡什么的,做蘸水(调料)时就只能在菜板上用刀背敲捶。很不方便不说,做出来的调料味道还没有石臼舂融的好。到店铺里去单独购买吧。人家要配套卖,不单卖石杵。
这时,我突然想到神奇的大自然,想到家乡江边上那绵延几公里的鹅卵石河滩。既然那些搜寻奇石者常有所获,那么找寻一个石杵应该不难吧?于是,决定散步时在江边那遍滩涂的鹅卵石丛中找寻一个中意的石杵。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上游,位置正好在一个U型湾的底部。江南是一道宛如绿色屏风的山梁。小城所处的江北则相对平坦,多是沙滩和鹅卵石铺就的江岸。为了防止洪水泛滥和防御外来者入侵,早在梁代构筑小城时,古人便沿着小城用条石筑起了高高的城墙,并先后分别在城墙四周修建了几座城门。它们分别是西门、锦江门、广福门、大南门、石东门、望瀛门、皇都门、凤翔门、北门。离我住家最近的一座城门——大南门(又称文明门),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门。因为它古朴雄伟,城楼高大坚固,极富层次感。最早便被峨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剧组一眼看中,首次将大南门作为部分外景戏拍摄地之一。后来许多剧组相继眷顾大南门这道风景,先后在这里拍摄部分外景戏的有《少年朱德》、《九根毛》、《米》、《法兰西岁月的邓小平》、《三峡恋》、《雾柳镇》等。
小城的古城楼就不去说它了。我在那年那月当知青时,曾在江对岸插队落户。记得当我乘渡河船第一次爬上那道山梁时,一片平整的鱼米之乡曾一度让我叹为观止。江南镇以盛产水稻、经济作物闻名。在那年那月,每个劳动日已经平均达到了五毛钱左右。在那时,就是农人们相当骄傲的数字了。那片平整的水乡长约10多公里,宽约2到3公里,在宽度的尽头被一座高高的山峰截断。这座山名叫琴山,始建于明朝的镇风水用石塔——镇南塔就构建在这座山峰之颠。过去,小城的文人墨客曾经给家乡命名了八个风景点,此山就是其中之一,名曰“琴岭松风”。在镇南塔东面的山峰上,清代时又加筑了一座砖塔——映南塔,由此组成了两道遥相呼应映的和谐风景。
当年我当知青时,发觉江南镇这片平整的水乡中,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许多农田的所谓田埂,也全部是用鹅卵石堆砌而成。甚至多数的旱地里至今仍然埋藏着许许多多沙石。我想,现在看似平整的这片水乡,难道曾经是长江的古河道么?不然,怎么有这么多的鹅卵石呢。
最近,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鹅卵石的形成。权威的说法是: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既然鹅卵石的形成避免不了长期的“水的冲刷、搬运”,那么我所怀疑的江南镇这片水乡曾经可能是长江的古河道,就应该是不错的了。
鹅卵石,在我们这里称其为“油光(光在这里念去声)石”,它质地坚硬,落地清脆铿锵。我们小时候到河滩上玩,不懂什么奇石不奇石,只拣那种晶莹剔透的雨花石。拣回家后用玻璃瓶盛上,注满清水。这时,雨花石马上像万花筒般变幻着七彩的光彩,令人爱不释手,也为童年的我增添了许多想像的翅膀。当然,有时也去拣回那种手可盈握的乳白色鹅卵石。晚上将两石相互敲击,会发出一朵朵莹绿的光,像闪闪烁烁的萤火虫,顷刻间将厚重的夜幕划破……
不过,那些充满童趣的记忆早已经成为往事。但是,你别说,即使在有绵延几公里的鹅卵石铺就的江边上,即使上万上亿枚的鹅卵石大小不一、千姿百态重叠堆挤在那里任你挑选,要想找到一块中意的石杵却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因为,既然称做鹅卵石,大多状如鹅卵。要想找寻一块条形、光滑、杵底椭圆的石杵,还真有些不容易。多次寻找下来,拣到的要么太大,太笨重。要么太小,太不规则。有时找到一块大小长短适中的,却因为其石面百孔千疮而不得不放弃。
那么,再扩大搜寻的范围如何?
我沿着江边一次次地将搜寻石杵的线路往前延伸。最远的一次,竟然走了4、5公里远的路程。但是,我所期望的石杵还是隐而不见。
我几乎快要放弃时,某一天,在往日走过几多遍的鹅卵石滩上竟然无意间寻到了一块比较中意的石杵。在江水中洗尽石杵上的淤泥,是那样的乖巧玲珑。墨色,两端椭圆,石质坚硬细腻不说,石上还透出几道环形暗黄色条文。拿回家放进大理石石臼中,显得是那样的轻巧光滑,那样的般配,不得不令我赞佩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
我突然对天生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可不可以凭自己的鉴赏和想象也学学那些寻石人的样,拣拾几块自认为的奇石拿回家把玩呢?
于是,我在每次的散步中,开始有意识地寻找起来。
注意力一旦集中,遍滩涂的鹅卵石便再不似往日的平凡,竟一下子生动可爱起来。先后拣拾到了色泽如翡翠得祥云飞舞石、马蹄石、鱼眼石等等。
真是不寻不知道,大自然真神妙啊。
由寻石令我突然联想到男女之情。
世间上男人女人何其多,正如这遍滩涂的鹅卵石。但是,当一个钟情的男人或者怀春的女人要找寻那么一个情投意合的配偶,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许多人精挑细选,蹉跎岁月,往往还是难觅心中的那个她(他)。难怪辛弃疾和柳永要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婚姻讲究因缘。寻找石杵不是一样吗?只要心有所属,只要耐心寻找,只要因缘来了,就会“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干处”!
当然,也许我们在找到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恋、所中意的另一半,当双方完全进入无防范、无掩饰的角色后,也许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点。这个时候,发觉“人家的老婆更好”,横看竖看自己曾经众里寻来的爱人竟如同“黄脸婆”。也许,这时候我们会变心,会另寻他欢,会将自己的心搞花搞乱。然而,当遇到这样的情形后,我们要不要对自身进行检讨和反思?要不要相互的谦让和谅解?要不要包容和包涵?要不要对情感进行修补和道德上的约束?
也许一些人会说,哪天不中意了就分手呗!就如寻找石杵,当发现更为中意的就将原来的丢弃掉就行了!
但是,寻人等同于寻物吗?人可是有感情,有良知的哟!如果我们随意弃旧觅新,将爱人视同鞋袜。旧了,烂了就随意抛弃,总有些不合情理和道德吧?
那么,应当怎样把握?
我想,当夫妻间发生龃龉,或者说当你心生旁芜杂念时。可不可以像把玩奇石那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联想,特别应当仔细回顾那些“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从中得到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并由此发掘和品味“过程”带来的美妙意境……你看,此说能否成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