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杂文 >名家杂文 >仁者乐山,深刻的体会“仁者乐山”的含义

仁者乐山,深刻的体会“仁者乐山”的含义

2013-12-11 17:47 作者:雪淞 阅读量:1008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山以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以树木比喻,就是可分乔木、灌木、盆景三种。

处在世界屋脊上的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是山中的高大乔木。它们山高基本在海拔七千公尺以上,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也属最高一级的山脉。蒙语称唐古拉山为“雄鹰飞不过的高山”,藏语称冈底斯山为“众山之主”,喜马拉雅山则是世界第一高山。

由于巨高巨大,这些山的山腰以上就空气稀薄,少有生物,终年白雪覆盖。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其名就是雪山、雪乡的意思。没有人烟,没有鸟迹,这里是亘古不变的白雪皑皑,亘古不变的荒凉寂静。“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高山没有绿树红花的修饰,没有鸟鸣兽吠的呼唤,它们默默屹立着,“刺破青天腭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它们挺起雪白的披袍,用肃穆的目光鸟瞰着大千世界。高大、雄伟、庄严,它们在沉默中向世界、向宇宙显示着着阔大的胸怀,雄浑的气魄。

它们雄伟,它们庄严,但它们并非无情,中国的几条大河流: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都发源于此。它们以丰富的乳汁,哺育抚养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千万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喝着它们的乳汁成长,在它们的哺育下繁衍壮大,但它们却不要任何回报,在沉默中展示对中华儿女最大的爱。

这些高山的雄伟庄严,宁静神秘,博大深厚的爱,使人们对它们崇敬,景仰,爱戴,把它们视为神圣,向它们顶礼膜拜。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冈底斯山是胜乐大尊的圣地,胜乐大尊为了开创佛法,普度众生,清除了原来占据此山的妖神魔怪。按照显宗的说法,冈底斯山是十六罗汉中“出支罗汉”的圣地。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也被人们视为神山。每年来这几座神山下朝拜的世界各地信徒成千上万。在这些山的山脚下飘扬着五彩的经幡,五彩经幡代表着天地五行。每个信仰者走过,必手摇经筒,口念六字真言,并在马尼堆添上经石或白石。

我非宗教信徒,我也知道我今生不能攀登上这些神山,但我遥望这些神山心有虔诚。我深深感谢神山以雄伟无畏给我勇气;我也深深感谢神山用丰富的乳汁哺育我和我的同胞成长。我向神山深深弯下腰,敬献上洁白的哈达……

一些高度在四千公尺以下的山可以视作山中的灌木,如我国的五岳。这样的山大都林木蓊郁,泉流瀑飞,景色秀美,人文意蕴丰厚,是旅游的圣地。

我喜欢旅游,游历过不少这样的山岳,这些山岳秀美的风光吸引着我的眼球,丰富的内涵感染着我的心灵。

这些山岳“造化钟神秀”,但又各有其特点。黄山有云海、秀松、奇石、温泉;庐山有长江、鄱阳湖围绕,山上又有湖、泉、瀑,山水呼应,巍然大观。山顶地势宽敞,可乘车浏览。山中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愈显其古朴幽深。泰山则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岱顶四大奇观。华山则以其险峻称奇……

文人墨客为这些山岳的美景所吸引,不断地攀登游历,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佳作迭出。李白的《观庐山瀑布》,苏轼游庐山写的《题西林壁》,杜甫登泰山写的《望岳》,都是千古名篇。秀美山岳使文人墨客文思泉涌,精美的诗文又给山岳画龙点睛,正所谓“相看两不厌”,相映成趣。有能力的文人又在名山修建亭阁楼台,锦上添花,增添了更多景致。名山钟天地灵气,国学大师们在山中建立书院,“传道、授业、解惑。”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岳麓山有岳麓书院。书声琅琅,与鸟语虫鸣融合在一起,山岳便含有书生意气了。

“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的秀美清幽也吸引了佛道教弟子,他们在曲径通幽处修建庙宇,传法修行。佛祖达摩就曾在嵩山面壁十年,嵩山少林寺天下闻名。禅师慧远在庐山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和山北部叠障峰下的松谷庵均为道教名观。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更是庙宇众多。佛道大师在山中参禅论道,感悟世界,山岳也增添了仙风道骨。

人们赞赏这些山岳的秀美清幽,体悟这些山岳的丰厚人文内涵,这些山岳对于我们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博大精深的书卷,我们从中深刻领悟到孔子“仁者乐山”的含义。

还有一些小山高不过几十公尺,是山中的盆景,亦可称迷你山。昆明的石林、桂林漓江两岸的小山峰都是如此的盆景。

这些迷你山小巧玲珑,千姿百态,人们可以如赏玩盆景一般细细把玩。树木的盆景由人工操作成各种姿势形态,而迷你山却是鬼斧神工,天然成就,小中见大,气象万千。坐在游船上观赏漓江两岸的一个个迷你山,就如进了非洲天然动物园,座座小山如象、驼、虎、鹰种种禽兽展示在你的眼前,令你乐不可支,流连忘返。

刘禹锡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些迷你山又有如八仙过海,各展其姿,各显其能,飘飘逸逸,潇潇洒洒,脱俗绝尘。

柳宗元是赏玩迷你山的高手,他写过两篇散文,一为《小石城山记》,一为《钴鉧潭西小丘记》,尽摹此类山婀娜多姿,现抄录其中一段:“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游此类山之盆景,伴读柳氏之美文,妙不可言,不亦乐乎!

其他人在看啥

    《仁者乐山,深刻的体会“仁者乐山”的含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