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山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秘诀
——来自镇巴县观音镇大市川村的调查报告
镇巴县大市川村位于观音镇北部,距离县城58公里,平均海拔1100多米,村域面积9.7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610户2265人。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4元,是同时期镇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倍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被汉中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标兵,2006年村党支部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升级晋档进步奖,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农村建设示范村。一个高山贫困村,在短短十几年内,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获得上级组织诸多殊荣,里边一定有很多值得挖掘总结的经验。笔者近日亲临该村进行了调研,现将该村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抓班子树形象,真心为民提威信。1998年,唐大兴同志当选为大市川村支部书记。他清醒的认识到,首要任务就是抓好班子建设。他申请镇政府将1996年撤区并乡闲置的大市乡政府办公楼划拨三间,建起200平方米的村“两委“办公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在全镇率先建起了村两委活动阵地。接着又牵头制定村两委《议事工作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一支笔审签和大额支出会签制;制定了《村组干部管理办法》,实行逢集集体办公和办公室轮流日常值班,方便了群众办事,彻底改变过去群众找干部难问题。工作中,村三委一班人做到讲民主、讲民生、讲效率,凝聚村“三委”班子合力,使党员、群众感受到新班子新气象,提高了村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群众拥戴,村“三委”班子连续四届均以高票当选连任。
(二)抓学习不放松,提升素质不懈怠。村党支部一班人一致认为:学习是提升素质,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学习出生产力、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丰富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创先争优”、“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等活动,收集先进素材,组织村民学习,及时宣讲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让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深入全体村民的脑和心,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向导和钥匙。二是创新学习形式。组织党员、村民采取“听”“看”“写”“谈”的方式进行渐进式学习,从而把科学发展观精神融入思想、融入意识。“听”,就是组织让广大党员、村民集中听取相关专业人士、专家学者的讲课;“看”,就是组织党员、村民观看电教专题片,到现场观看专业人士的技术示范。“写”,就是组织党员、村民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谈”,就是组织党员、村民畅谈学习体会,致富经验。三是把党员、村民参与学习活动情况纳入党员、村民年度评星定级之中,推进了党员、村民学习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学习,党员、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带动村民发家致富。党员张兴华同志组织带动村民22户,成立香菇发展合作社,进行袋料香菇、木耳栽培,从2011年起步,现在全村已发展到100万袋,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三)抓机遇求发展,努力为民谋福祉。村“三委”一班人紧紧围绕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扶持新的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促增收。稳步发展畜牧养殖主导产业。成立了大市川村畜牧养殖业协会,吸收会员231户。参加养殖业协会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1%。户均养殖猪9头,培育养猪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5户。全村生猪饲养量5426头,全年共出栏商品猪3500头,畜牧养殖业收入525万元。着力发展劳务输出,搞好宣传引导、技能培训和信息咨询。年均培训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次,转移输出劳动力1300余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650万元。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陕西熙园农业有限公司已落户大市川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连片种植优质高产茶园,群众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增加了收入,又有了就近打工的好去处;力争三年内形成高山是果树(板栗、核桃)、半山是茶园、河坝是粮田的生态农业格局。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惠民生。自筹110.5万元,争取国家投入130余万元,先后完成村内公路主干线水泥路硬化8.5公里,覆盖了全村8个组60%以上的农户。全面硬化了村集镇街道1270米,绿化集镇新街1500米。自筹资金8万余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0余万元新建跨河大桥3座,保障了3个村民小组600余人的出行安全。开通了村所在地南至镇巴县城、北到西乡县城的客运班车。争取上级投入资金108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休闲广场,有力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三是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针对本地“砖混豆腐块、火红大铁门”的建房模式,组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砖瓦技工等共30余人到安康市平利县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制定了“三间一头转、马头墙边站、3米外阳台、磁瓶白栏杆”的新式陕南别墅民居设计图,改造新建民居88户88套。认真落实灾后重建及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使全村352户村民房屋搬迁新建,全村百分之58%的村民住上了小洋楼。在村民住房新式化向村庄改造延伸的同时,栽植桂花树200株,对聚居点进行绿化,向全村道路和河道绿化延伸;以村道硬化8公里,争取项目向组向院落硬化延伸;以建设集镇自来水工程为起点,争取土地复垦工程项目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延伸;以农村能源沼气化改造150户向改厨、改厕、改圈卫生化延伸;以实施垃圾集中清运定点掩埋向村庄环保化延伸;以抢抓农机具购置补贴,动员村民购买微耕机20台、小型联合收割机2台,向田地耕作机械化延伸;以协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网络中心建手机塔、拉光缆、拉宽带,向信息畅通化延伸;以不断推进1500亩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迎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青山绿水生态化延伸;以公开公平公正推进惠农政策两个反哺,为村民服务,向村民管理民主化延伸。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村集镇不断拓宽扩容,楼房不断增多,家家程控电话、户户光缆电视,水、电、路三通的新农村正在高山上显现。
(四)及时排解矛盾纠纷,联系群众促和谐。村“两委”一直将普法工作列入村务常规工作,制定了村普法规划及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经常利用村务工作会议请公、检、法干部进行法制专题讲座,以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村三委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村委会成立了矛盾纠纷排处小组,由涉农法律知识较强的副支书兼任组长。村民间一有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行调解。村委会逢单月的第一个工作日都集中开会,通报各片矛盾纠纷情况。由于村民的法律意识较强,村调处机制也较为完善,所以一直以来该村都十分平静,邻里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二、几点启示
大市川村过去是一个高山贫困村,条件差,农民穷,基础设施落后,但是经过近10多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了,基础设施健全了,村民富裕了,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了典型的富裕村、先进村。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抓村级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是关键。俗话说:要让火车跑得快全得车头带。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一个村的“火车头”。一个村发展得怎么样?关键就看村支书怎么来带领大家奋斗了。正如大市川村的党支部书记唐大兴所说:作为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支部书记,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必须有办大事、干实事的勇气与魄力,并能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才能不愧人民的好村官。从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村来看,无不是如此。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华西村,是在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脱颖而出的。陕南贫困地区也有很多这样的典型村,西乡县的江榜村,城固县的橘园村,石泉县的明星村,紫阳县的蒿平村等,这些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很快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而那些发展落后的村关键就是缺少这样主心骨。最近,镇巴县举办“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后进村“三委”干部培训班时,组织部长杨帆同志在开班典礼上讲话指出:落后村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关键是懒、软、散、乱,是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与战斗力,没有一个好班长。说实话,前些年,贫困地区由于大量输出劳务,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村干部的待遇很低,后顾之忧也没有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有些地方根本找不出合适的人选。这些年,镇巴县想方设法提高村干部待遇,年工资翻了一番,由原来的5000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12000元以上,还为他们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后顾之忧,积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国家实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村官中遴选公务员等制度的出台,村干部难选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是捉襟见肘,不容乐观。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建议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中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担任村官。他们有资金,会管理,容易带领村民致富。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应尽快实施,以缓解村干部青黄不接、矮子里拔将军的尴尬局面。
(二)抓党建,促经济,抓经济,促党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大市川村不但经济社会发展快且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党建工作更是特色鲜明,走在前头,它跟其它富裕起来的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党建工作,促经济社会发展,抓经济社会发展,促党建工作提升,两手抓,两手都很硬。这些村的党组织都是多次受省市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们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不断创新,并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基层组织。大市川村党支部至始至终树立了抓班子,树形象,抓学习,提素质,抓机遇,求发展的强烈意识。他们提出的“四步学习法”、“我是党员我带头,评星定级争先锋”、设立“村民矛盾调解员”等创新举措,从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他们打破行政村的限制,根据产业发展组建行业党支部,把产业发展带头人发展成为党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还能不断探索新时期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经济发展中,他们流转土地,组建合作社,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调整粮经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这正如支部书记唐大兴同志所说: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扭住发展经济这主线。
(三)农村基层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家的事做,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个地方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农业产业的发展,要形成规模,上档次,显效益,不是一二年的事,至少也要八年十年的,而我们现在的农村基层干部任期一般为三年,加上中途调任转任的,有些人任期更短,这就需要我们的农村基层干部要有科学的政绩观,要有全局观念,要按一个地方确定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切不敢为了自己的政绩而朝三暮四,我行我素,结果会苦了自己,害了百姓,几头不来。大市川村的村干部连任四届,他们一直按照既定规划,谋划全村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考察过城固县升仙村的柑桔产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近20年来,他们就扭住柑桔这个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做大做强了柑桔这个产业,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西乡县江榜村的茶产业,开始发展时,农民还不接受,经过反复做工作,农民从不愿种,到愿意种,再到要种好,这一过程也是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这一个过程中该村换了多少届领导,要不是每届领导都有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科学精神,那是不可想象的?
(四)从本地实际出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且扭住一二个产业长抓不懈,形成“一村一品”,直至成功。
大市川村之所以成功,关键是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让农民的财产——土地、荒山荒坡——流动了起来,相对集中到了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主手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形成了新的农业经营体系,集中发展了生猪、魔芋、香菇、茶叶等主导产业,让村民既有了土地流转收益,又能就地务工,赚取劳务收入。陕南其他发展快的村无不是如此。如池河镇明星村的大棚蔬菜、养猪、蚕桑产业,西乡县江榜村的茶产业,城固县桔园村的柑桔产业,石泉县蒿坪村的茶、大棚蔬菜产业等。这些产业都是从他们村的实际出发,是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市场前景也不错,他们就扭住这些产业长抓不懈,加大发展的力度,做长产业链,经过几年、十几年的连续发展,形成规模,做成品牌,收效很明显。我们现在不少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没有从自己本地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势产业,而是“跟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结果是什么也没有捞到,白白耽误了时光,非常可惜。
(五)加快农村交通、金融、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人气、才气和文气留守在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市川村能迅速崛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的环境,做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畅通,把人气、财气聚集在农村。他们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国家扶贫开发等有利机遇,充分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道路改建,农村集镇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他们筑巢引凤,引来了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想投资发展生态农业,引来了八方来客,兴旺农村市场,搞活商贸交易,他们建起了农民互助合作社,让资金互助,充分发挥自有资金的活力,加速资本流转,发挥最大效益,解决农村发展资金难题。他们推出的9个“延伸”,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形成了极具陕南农村特色的现代化农村集群,山水田园桥路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