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缘何起,转眼成空
见惯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姻缘错乱,种种阴谋背叛,可怜可笑,竟渐渐趋于麻木,读罢只能轻轻地感叹一声,细细品味这种萦绕于怀的温软的感觉,这大概就是爱玲笔下的旧上海风情吧!
有情却终难成眷属,一阕半生缘,道尽多少无奈辛酸,人生百态终是如梦一场。
曼桢,世钧和叔惠三人在同一间工厂上班,平时总是会一起到小饭馆吃饭,渐渐的,世钧和曼桢相爱了,尽管经济有限,他们还是充满希望地准备等经济好点就结婚,而后来,他们的关系却出现裂痕,原因是因为豫瑾,一个深爱曼桢的姐姐曼璐多年最后却爱上了曼桢的人,曼桢对他过分的好,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曼璐以前是舞女,世钧的父亲认为曼桢也有问题。后来,曼璐为了拉拢住丈夫鸿才的心,竟设计让曼桢与鸿福发生了关系,曼桢怀孕后曼璐一直把她关在屋里,而不明真相的世钧却以为曼桢与豫瑾结婚了,心如死灰。世钧有一门已经解除了婚约的娃娃亲,新娘叫翠芝,世钧由于小时候对她印象不好而对她心存芥蒂,而随世钧回南京老家的叔惠却和她相爱了,但翠芝的家人嫌叔惠穷而看不起他,就给翠芝订了一门亲事,本来翠芝已经和未婚夫定好婚约了,但她在第二次见到叔惠后却坚决要解除婚约。然后,世钧和翠芝就稀里糊涂的结了婚,而曼桢逃出来后可怜鸿福,竟和他结婚了,然后又分开,叔惠出国后又回来,此时已是十四年后了,世钧和翠芝已经有了两个孩子。最后一幕,世钧和曼桢久别重逢,小饭馆外霓虹灯闪烁,他们在很亲热的闲聊却彼此都懂得这将是永别。而叔惠在和翠芝闲聊他的风流往事,讲他为了心理平衡而去找比翠芝好的女人,小说就这样在翠芝那充满着凄凉的胜利和满足的笑声中结尾。
曼桢是我很喜欢的人物,虽然她一直处于悲惨的命运中,但她一直不放弃抗争,姐姐出嫁后她就自己担起家庭重担,被关在屋子里也会想办法逃出去,甚至在医院生下鸿才的儿子后,她仍是不屈服,还是逃了出去,后来,她被鸿才骗了结婚了,当她发现鸿才的真面目时,她也想尽办法离婚了。而这些苦难,都是一些比较硬的东西,而那些能承受的主命运硬的一面的人往往会屈服于它软的一面,但曼桢不是这样的人。比如,她母亲劝她从了鸿才然后就会有很好的生活,这类的看起来是为你好实则害人不浅的话,在遭受苦难的人看来确实是会让生活容易些,所以他们会屈服于命运,而曼桢却对她的母亲说不,她就是这样一个和命运抗争到底的人,不管命运丢给她的是软的还是硬的磨难,她都不屈服,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坚定地往前走下去。
小说中还描写了一大批生活中最常见的俗人,他们或被生活折磨着,或为了事业利益奔劳着,他们会为了一点家庭琐事大发雷霆,也会为了点蝇头小利不择手段,他们明明活着,却分明感觉他们已经死了,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来不会试着和命运抗争,只会见风使舵,勾心斗角。要想去骂骂他们,你又会觉得于心不忍,因为他们好像都在经历很大的苦难,谁又忍心去骂一个伤心者呢?对此,我只能深深的叹息一声,对此表示无奈。
看完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种相爱的人却因为种种外在的原因而不能在一起的无奈,两个陌生人最后却走到了一起,彼此都被家庭束缚着,只能凄然的和最爱的人别离。这是一篇爱情小说,但它又不止是一篇爱情小说,它所描写的并不只是什么缠缠绵绵,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它没有去特意的迎合观众而凑成一个完美的结局,它只是忠实的描述着人生百态,一幕幕或悲剧或闹剧或喜剧的画面,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就像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完美,小说也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圆满的结局,大家都只能在看似圆满实则可能潜藏悲剧的境遇下继续往前走,并尽量把生活过成完美的样子。从曼桢的悲剧开始我就的打断了会有奇迹出现的念头,这也许就是生活,就是命运,它从来只会在你最糟糕的境遇下给你补上一脚,然后再让时光来抚平你的伤口,好让你在多年后能平静的面对这一切。
以前看别人对爱玲的介绍,总是会看到说她洞察人世的字眼,初时真的很疑惑这和在社会混迹多年的老油条有何区别。现在在看半生缘的过程中,不自觉对她改了看法。很是叹服她能把一个人的心理描写地这么透彻,她竟能捕捉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每一丝闪光,然后把一些我们会下意识地忽略的心理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很是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每一个人的可怜可悲可爱可恨相,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我觉得还不足以成为我改观的原因,这只能说她把人看透了写透了,而我为之惊叹是她能把人生看透写透,她能很准确的把握到了人生的这种不如人意的悲剧性,并将它表现了出来,也就写出了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平淡的文字里蕴涵着款款柔情,揭示的却是对人生命运的无奈与感伤,我想,这就是爱玲文字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