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一个解释
抓不住如烟岁月,握不紧似水年华。迷迷糊糊中虚度二十载春华,昏昏沉沉里荒废三千日少年。鼠标的单击溜走九百个夜晚,睡眼惺忪滑过近千个清晨。三年的大学时光弹指一挥,镜花谢、水月消,黄粱梦醒。理想渐行渐远,现实步步紧逼。
一个假期,似乎所有的同学都醒悟了,曾经的宠儿(电脑)被打入了冷宫,昔日繁华的战场也已杯盘狼藉,一片荒芜。各种游戏群里冷清的没有一个亮着的头像,空间里久久找不到一条最近更新的状态。同学们都背个小书包,泡进自习室,没落的感觉忽如:辛辛苦苦两三年,一夜回到高考前。当年全力备战决胜高考的景象再次上演,考研大军出征啦!
考还是不考?这是个问题,曾经清晰的前路,日渐模糊。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默默自习去了,我还在睡觉。再睡一天,再考虑一天,再想一天……一天、两天、三天……一向果断的男儿,为何此时会如此踌躇?仍就玩着无聊的游戏打发着郁闷的时间。天亮了又黑,课上了又下,去上课只不过是为了应付点名,还没在宿舍睡得好,那又能怎么样?现实就是要逼迫你,即使是装你都要装出那个样子来。
可能人生就是必须要面对很多的抉择,无论选择什么都要承担由此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老爸老妈把一切抉择权,全部交给了我自己。自由了,却感觉压力大了。读吧,读哪里?怎么读?读了有什么用?读完之后干什么?不读吧,那这段时间我干什么?毕业之后我干什么?我的未来怎么规划?以后要干嘛?以后的以后我能干嘛?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世界上的问题总比答案多呢?
总在黑夜里一次次的问自己,这一生我到底要什么?爸妈说,不管你以后做什么,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乔治。华盛顿告诉我:为了保持胸中圣火的火种经久不息所做出的努力叫做良心。二十年来一直在漫无边际的寻找,想象着前面的路上可能有我想要的,可是这一路走来我似乎与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都在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十五年的时间都在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糖果屋,可是为何我都未曾窥见?
一路走来,在别人看来似乎我这二十年的人生一路平坦,顺顺利利就上了大学。可是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悲哀,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我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从小到大在爸妈和老师的眼离我都是个乖孩子,听话懂事,学习认真刻苦,从不贪玩,不沉迷。这一切好像很令人羡慕,在正常的中国家庭里应该都觉得这才是孩子成长的正轨。
那么沿着这条轨道走,大学读完继续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继续读博士。博士读完继续读博士后?那博士后读完呢?靠爸妈的关系找个稳定高待遇的工作,这应该就是最最规矩的流程了吧。安安稳稳,轻轻松松。只要认认真真的按照这个路线走,必然会得到这个结果。一生就如火车从昆明出发,沿着轨道开到了济南,可以很确信那列火车到不了上海,也到不了北京,因为轨道既定了。或许这个比喻不太贴切。
诚如,老爸说:“上了大学呢,你应该要比我们强才对了,所以呢你规划你的人生我就不能干涉了。要是你不如我的话,那现在我就得帮你考虑给你找个媳妇,帮你盖房子成家,期待我的孙子有所作为。”这样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生命如此反反复复,那我来这个世界上干什么?这个世界要我何用?
西方哲学说:无论是正在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还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成功人士,最终都无一例外地追求三个不可分割的人生目标——更加幸福,更加完善的自我意识以及更一致的人格。中方的追求无异于是儒家的八目——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四有新人。
虽然我也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但这些年,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或多或少的都读了一些书籍。浏览过别人的事迹,领略过别样的人生。曾以为读书可以与贤人论道,和智者取经。可是从始至终,读书貌似都是为了学一点东西来应付考试,只觉得现代的出题人都要比写书人聪明的多,因为书中总是很难找到试题的答案。
阅读就是阅读,不求你读懂了什么,只要你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英语如是,汉语也如是。文章也就等同于了话语,只为传递信息,不再启迪智慧。鉴赏唐诗宋词,也可以用公式套了,现代文品论要按固定模式啦。新时代的“八股”不过如此,管他鲁迅呐喊,任他杜甫哀嚎,知你李白癫狂,知你嵇康豪放。但是你们不知我们把你的思想都总结成了一个公式背了下来。
读还是不读,似乎有点眉目啦!这么多也该想好了,好吧,那就这样吧!从明天开始找寻自己的方向,弥补回来这些年浪费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