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梦圆的背后
埋下一粒种子,只要有水分、温度,它总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梦想也是如此。
——题记
乡下老家,山大人稀。这里山路十八弯,伸手可触苍天。山里人在这里辛劳耕作,只留下问号般的身躯在贫瘠的土地上徘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算是能终日饱食,但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从泥土中来再回到泥土中去的命运。
不知是苍天有眼还是大山有情,幸运、好运眷顾了这里的人们。慢慢的慢慢的,近些年,老家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走出了大山。他们为了跳出农门的梦想而历经艰难,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知识改变了命运,机会总是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老家人逐渐更新了播种的思想。虽然粮食少了,但每年的收获却比以前更加丰盛、更加沉甸了。
那又是一个炎热的暑假,就跟两个孩子的情绪一样激情飞扬。两个孩子,一对兄妹,来自于老家的一个极为贫寒家庭。兄妹两个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拿到了引人注目、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一个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一个被咸阳师范学院录取。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更是对自己辛勤努力,追求梦想的充分肯定。
这对兄妹姓许,我在十年前就认识。那个时候他们正上小学,一个三年级,一个四年级。两个孩子并不起眼,但是学习能名列前茅。许哥哥喜欢打乒乓,由于个子矮,我喜欢接短球于他,他总会无奈的一笑。曾经问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他似乎很害羞的告知于我,他想当老师。小小年纪已经有了梦想的种子,暗自窃喜: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他会成为自己的同行。
由于工作原因,我调离到另一所学校,因为时间相隔很长,许氏兄妹的情况渐渐淡忘。一次偶尔的机会,要给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农户房屋照相,我去了他家里。两间土屋摇摇欲坠,每一面墙好像被风蚀了,裂开了数指宽的裂缝。屋内简陋,几条古老的板凳放在堂屋的火炉边,堂屋里边就是做饭的地方,姑且算是厨房。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里,两颗梦想的种子已经在生根发芽了。
为了两个孩子上学,许氏父母可算是吃尽了苦头。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家里一切开支只靠父母的双手。许爸爸喜忧参半,似笑非笑地说:“两个娃儿大了,看到家里的情况,自己都下了决心,想通过上学这一条路,走出去。我们砸锅卖铁也得支持。现在都上高中了,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可钱就是大问题,我也苦得畅快。”许爸爸头发蓬松,显然很久没有洗了,头上沾满了草屑,脸上留下的有汗水刚刚划过的痕迹,粗糙的双手爬满了裂纹。许爸爸说刚从后面的山坡上回来,挖了十几斤黄姜……
许妈妈捋了捋粘在脸颊的发丝,微笑着对我说:“宋老师,你小时候也非常艰苦,我和他(自己的丈夫)经常给娃儿们打比方,人不在苦中苦怎能上人上人?挖泥拌土确实整不出名堂,你现在好了。我们长期告诉娃儿向你学习。两个娃儿能考上大学,是他们的梦,也是我们的梦。”我感觉到不好意思,把我抬举高了。接着聊了起来:“农村的娃娃,尤其是条件艰苦贫寒的,靠上学求知改变命运,那是最好的,也是最本能的梦想。”
兄妹的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雨里去,连续几年来,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服,鸡、蛋、好猪肉等只要是能换成现金的农产品都变卖了。农忙时节,在家忙农活,闲暇时候,都出去做点工,三十、六十的,只要有钱挣,他们从不喊苦叫累。许爸爸为了节省自己的开支,即使别人给一包五元钱的烟,也要兑换成两包金丝猴。他们为了那两颗发芽的种子,使出了他们所有的解数。
兄妹两个也非常争气,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一步一个脚印,不追潮流不赶时髦,实实在在,省吃俭用、埋头苦学。许哥哥高妹妹一级,当时填报志愿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直接填报了某科技大学。当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时,喜上眉头。但是一看昂贵的学费时,犹如晴天霹雳。有人提议说怎么不考免费的师大?他立刻眼前一亮,有了想法:复读高三,重考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又经过一年的奋斗,惊喜再次来临,许哥哥考上了自己花钱少的陕西师范大学,其妹妹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咸阳师范学院。
因为孩子有了梦想的种子,父母有了同样的梦想,并为梦想而努力奋斗,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最终梦想变成现实。阳光照耀下的两间破旧的土屋,显得格外耀眼。一家四口沉浸在无限的喜悦当中,花开的声音、摘果的声音萦绕在半山腰的上空……
无论环境怎样,即使在瓦砾堆里,只要埋下一粒种子,只要有水分、温度,它总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梦想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