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情感散文 >独行记

独行记

2014-05-20 09:24 作者:来自网络 阅读量:20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个人走的时候,其实很寂寞,可是一旦你有了同伴,你还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去的吗?结伴就要同心,你真的和他一条心,可断金?结伴,多了些服从和迁就,而你自己本真的目标越来越远,你已经没有一个人时的随性。说这些话似乎有自私在里面,可一个人没了个人的思想,即便和社会沟通得天衣无缝,却迷失了自己的真实,就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个样子。

自己一个人走了些地方,像净觉寺,麻山古人钟玉处,以及今年一为了还愿,走大半日贯头山酒厂。留下的影像有些模糊,这些影像影响着我,影响我孤独但是坚持的生活。从两年前到现在,这些独行片段都历历在目,这些曾经的回忆应该用文字表述出来。一个人多走些路,给自己的人世生活中添些华彩,更能多些自己的回忆。

头一次独行是在两年前,我其实酝酿很久了,当时岳母还在世,趁着岳母在医院身体逐渐康复,我抽了空走了一趟净觉寺。头一次独行我很忐忑,大概是因为刚开始尝试骑行,这么远的路一个人走有一些事情无法预料,想不到哪些人会帮助我,可是我还是一个人走了。

玉田净觉寺这个地名是我朋友在群聊里提起的,在我心中,玉田给我的印象停留在我上技校时同宿的两个人——一个因为实习时偷了矿上的废铜被开除,另一个长了一脸的苍蝇屎。小时候赶着马车挨家吆喝卖玉青,是我对玉田这个地方另一个美好的记忆。玉青是玉田大白菜的简称,做菜以后吃起来口感发甜,确实跟本地大白菜不一个味道,不过价位也稍微高一些。

从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到净觉寺有75公里,一路经过吕钱路转到新铺设的村路到开越路、走新华道转北新道到达丰润韩城——新军屯——然后见路标右转过丰登坞抵达鸦鸿桥镇继续往北,看见路右大牌楼拐弯直行就到。

从一个城镇骑行到另一个城镇,除了名字不同,你已经看不到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满城的安徽料理和河间料理,不用进去尝,你都能用眼睛品出一模一样的味道.临街的门市都洞开着门,门市的样子大同小异,安徽料理说白了就是煮面条再加上生炒辣椒牛肉做调料,面条得用手抻,两指宽,劲道。卤汁红红的,满锅辣椒,吃下去火辣辣香喷喷,这种小吃一开始进入唐山很受欢迎后来做的人越来越多,也为了迎合唐山人的口味,改成机器压好面条,卤汁也越来越咸,再后来在卤汁锅里加上鸡蛋,火腿肠,和工厂里生产鸡肉丸子。河间料理是我们对河间驴肉火烧的戏称,这小吃现如今几乎遍布唐山,大有忽如一夜乘风来,全国人民笑开颜;天上龙肉吃不到,地上火烧满街寻的意思。我不拒绝与我家乡不同口味的小吃,可是这些小吃铺天盖涌到你眼前避之不及,即便是全天下最美味,味觉也会疲劳。这些他乡小吃,是不是和我们看到的电视里千篇一律的电视剧和广告给我们一样的感觉呢?

一路走着,看不到别样的风。除了口音和我不同,已经看不出我走过的这些城镇,到底归属于哪。就连路边的绿化带,也和每天在路上看到的一样,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大统,或者和谐。

偶尔,能见到树丛中一座尖耸的瓦房,青灰色的房顶的飞檐向两边挑起美丽的弧,裸着泥土的白墙似乎已经不堪岁月的磋磨,四角的木柱还担着整座老屋的沉重和苍凉。一些更老的房子依旧是格子窗,窗纸变成玻璃,一根挑木半歪顶着窗,和它旁边的程亮瓷砖裹起来的北京平格格不入,可是这些瓦房就是曾经的乡土风情,如果有一天这些瓦房都被钢筋水泥替代了,还有谁记得自己的家乡的原来。

过新军屯镇,走丰登坞,县级公路两侧有些人把汽车停在路边摆地摊,卖些塑料游泳池,车用座垫,有的人把吊床系在两棵树上荡着。有的人坐在马扎上等汽车停下来购买廉价的物品。一些手工作坊把杂物丢在马路两边,油污和垃圾与乡村绿树青瓦彼此胶合,我越发觉得厌恶,厌恶这种大煞风景的肮脏

鸦鸿桥镇有我一个资深网友,相貌娟秀。和她认识纯属偶然,08年我工伤在家很无聊,媳妇让我上网打发时间,那时我还是网盲,连打字还得盯着键盘看半天,她是我最早的网友之一,两个孩子的母亲,性格泼辣,待人热情。他们一家和我一家人在视频中见过。我还写过和她有关的日记,现在看看虽然青涩幼稚,但是没有现在文字的暮气,我记得是这样写的——“和你相逢是一种缘分,难道是上苍有意安排?云云众生,唯你我在此相聚,何尝不是机缘巧合!

岁月在你我脸上一笔一笔慢慢描画,掩去了青涩的痕迹;生活的沧桑不断在面庞呈现!你我都不再青春年少,但青春的火焰永远不会熄灭,只是你我把它藏得更深了……

在那慢语轻声,娓娓道来中,透过摄像头,心底生成的不是年少轻狂时的冲动,取而代之发自内心真诚祝福。

女儿经常问我:爸爸,我什么时候长大?猛唤起我孩提时的记忆……懵懂的我在老母身边稚气未脱:什么时候我长大?母亲意味深长地说:等我老了你就长大了!终于,女儿也向我问起同样的问题,才发现母亲已白发双鬓,步履蹒跚!轮回啊。

难道我真老了?不会吧,我刚刚36岁啊!好友把她几年前照片给我看,风华正茂啊!现在视频隐约发现鱼尾纹已爬上她的眼角,但掩盖不住当年的神采。唏嘘一番,浮想联翩。

现在已没有年少时的轻狂,取而代之隐隐的伤感,一点市侩。很欣赏网友率直的性格,当她笑时仿佛时间都停止了。何尝不想有她那无邪的笑容,但生活快把我磨练成一只浑身长满刺的刺猬,敏感,防范!

真的很高兴认识了一些可以交心的网友,淡淡的,没有世俗,平心静气,唤醒我很久没有表露的激情。感觉真好!

网友说过,多笑笑很好的,以后多笑!

说了这么多,乱七八糟,行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嘛!岁月无情,但友谊存!

祝天下好人健康愉快!”

写这段话那年我三十六岁,如今转眼过了六年。

骑到鸦鸿桥将近十点,直接打电话给网友,网友在电话里管我叫哥。顺着她指引的路线找过去,妹夫从门市里迎出来,过不多久,网友开着轿车也到了,她从车里出来,我觉得她与四年前比显得反而年轻了,而我一路奔波满脸沧桑,略微显得局促。网友见到我很高兴,因为还要赶路,我和他们两口子寒暄几句又上路,按照他们指示的路线继续前行,临走时网友一再嘱咐,中午要回来和他一起吃饭,我点点头。

我心中的净觉寺已经不远,沿着通往玉田县城的大路往北,这条路还未完工,隔不远就有修路工人在工作,工程车来来回跑,这和我生活这个世界一样像一个大工地没完没了的建筑,拆卸,再建筑,结果其实都一样——旧的都被摧毁,而新的四不像,除了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有着一些乡土风情,别的都无影无踪。

一早六点骑到现在除了喝水,还没吃饭,肚子已经开始叫唤。因为路不太熟,我错过了转向净觉寺的路口,渐渐觉得不对,我放慢速度,在一个集市前买了切糕吃下,跟老乡打听明白以后折回来寻找写着“京东第一寺”牌楼。看到不起眼的生锈的牌楼后,我转下公路直奔净觉寺而去。乡间的水泥路破旧,龟裂成一块块水泥板,骑上去显得颠簸。一处民房墙外坐落着一个吊炉烧饼灶子,孤零零。走没多远,三岔路口有块牌子上写着——净觉寺,大大的箭头指向右边,过小桥我发现了一片殿宇,这就是我想见的净觉寺。

如今凡是有些年头的古迹大多被栅栏围起来,向来参观的人们收取费用。我不知道大以前是不是这样,看解放前一些文学大家去泰山或者秦淮河,似乎没看出来有人收他们的门票。李广田1936年写《山之子》,文章中写他住在中天门的泰山旅馆,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山家妇女多做着针织在松柏树下打坐,孩子们常赤着结实的身子在草丛里睡眠。”我想那时还没封山的收费站,有的话文章中大概不会有这些原住民的出现。

本来让人随意礼拜欣赏的历史建筑,如今都成了需要用金钱才能看到,和谐统一的风景被分割成一块块莫名其妙的隔断,这种所谓的现代观光模式,到底是好还是坏,还是让别人去想吧。

净觉寺被围墙圈着,透过新建的牌楼可以看到古朴的庙门上的牌匾三个大字“净觉寺”,我不懂这是不是原来的真迹,凭直觉我看得出牌匾很古旧。

我想凭借一身骑行者打扮跟售票人员商量免了门票钱,工作人员摇摇头说不可以,我不再啰嗦,交钱进门,还好,由于将近中午游客很少,工作人员让我把自行车推进了大门。山门前已经被拓展成为一个广场,青翠的树木遮掩着太阳。门殿里两侧矗立着哼哈二将,门殿除了门窗以外没有一根木头,通体用青砖砌成,类似于长城敌楼的砖顶,但是比长城的精致细密,每一根灰缝都笔直笔直,可想而知当初的巧匠的精湛技术。我来之前在网上查了一下,其中一段关于哼哈二将的传说很传奇——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有人要捣毁寺内的佛像,可怎么也推不倒“哼哈”二将,后来用绳索套在塑像的脖子上拉,拉也不倒。当天夜里,领头的身患重疾。人们私下里说,触犯了天神必遭报应,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动“哼哈”二将。

据说当年塑哼哈二将是就地取材,利用两棵树根做骨架,所以拉不倒,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古人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用之才的聪明才智。

另一个和净觉寺有关的事情是在抗战时期,田中角荣当年在玉田驻扎,一次战斗中逃进了净觉寺,藏在哼哈二将脚下逃过一劫。后来田中角荣访华跟周总理提起要拜谒净觉寺,未能如愿,不过他想喝的唐山迁安贯头山酒的愿望得偿。

和别的寺庙不同,净觉寺显得清静,大殿里除了佛的金身善男信女礼拜的蒲团以外,只有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大雄宝殿前的香炉里还有几注高香燃着轻渺的香烟,碧蓝天空中浮着几丝薄云,香烟直上天空和云揉成一块。

智然禅师墓位于寺庙西北角,六角形的碑亭六棱翘角攒尖顶,其状如龛。碑亭后有禅师墓,碑亭和墓之间铺着鲜艳的水泥砖,我觉得如果把水泥砖拆掉,什么都不铺反而更肃穆。和禅师清苦虔诚的生平相映。

凡名寺成名之初多有圣僧辛苦把持,寺院经他们辛苦经营,多方化缘得盛世盛名,圣僧的虔诚变成善果,我虽然不礼佛但我相信,善恶自有报,把一份敬畏和尊重收在心里,不光能给自己一份安宁,还可以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和你亲近的人,这也许就是佛说的禅理,平常人所说的良知。

将近中午阳光转到头上,光从大殿的飞檐直直射进我的眼里,刺目。

出门殿围着佛墙转了一圈,发现墙上那个有一块黄纸,走到跟前才知道是为了拍婚纱照情景剧粘上去的。附近停着一辆面包车,一对新人穿着古装在试镜头,我凑上去和他们搭讪,捎带和新人合影,给他俩道几句吉祥话,新人欢喜地接受我的祝福。

临走时我让婚纱摄影师给我拍了一张老土的照片——站在净觉寺的庙门前,像根桩子。

离开净觉寺,村东的小河已经快要断流,低洼处一大团水面绿绿的,当年长流的细水已经变得污垢,干涸的河床还有上一年没收拾的庄家秸秆。1864年重修净觉寺的工匠王翠峰,临死前把净觉寺僧人送他的石椁推辞不要,做了这条小河的桥板,现在石板桥变成水泥桥,河水虽然还在流淌,可再没有那时的清澈。

天空碧蓝碧蓝,有云团得像棉花球一动不动

寺庙里有一幅对联这样写:

贪心、盗心、淫心、诈心、欺负心,种种这等心肠,我看是何结局;

兵劫、瘟劫、水劫、火劫、霹雳劫,苍苍许多劫数,你从哪里逃生。今天我狗尾续貂提个横批——善恶有报

根据玉田县旭宇艺术馆长许玉田撰写的种石成玉一书说明,玉田古称无终县,春秋时期是无终国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成立郡县制始名无终,隋炀帝改名渔阳,唐朝从渔阳县东部分出一县称为无终,公元696年武则天将此县改名玉田沿用到今。

《搜神记》》中记载“杨伯雍为雒阳县人,原以买卖为生,笃行孝道,父母死后,葬於无终山,遂定居焉。山高无水,伯雍自行取水,置于坡上供行人解渴。三年后,有一路人饮之,予其一斗石子,并嘱在高燥平坦有石之处种之,曰:“玉将生于其中。”伯雍未婚,又曰:“尔将得纳贤妻。”言后遂隐。於是伯雍种其石,年年常来视察,果见玉生于石上,人莫知之。有一右北平大族徐氏,其女德行贤淑,人多求婚而遭拒。伯雍往而求之,徐氏笑其痴,因戏之曰:“若得白璧一双,将听凭婚配。”伯雍便往其玉田,取白璧五双为聘。徐氏大惊,唯有将女妻之。皇帝闻而奇之,拜伯雍为大夫。在种玉之处,四角立各高一丈之石柱,其中一顷之地,称之为“玉田”。

父母死后,葬於无终山,遂家焉”

关于伯雍籍贯之说历史学家有分歧,而我知道玉田确实有一处古人种玉处。玉田县志记载古有麻山顶石柱上刻玉田两字,乃是伯雍后人所立。1600年明朝知县徐德昌看到石柱已经损坏,改竖石碑上刻“古人种玉处”清雍正五年(1727年)碑毁,乾隆三年知县魏德茂重立,到现在此碑仍然屹立于山顶。

自从我加入唐山玉田县论坛,一直对这块伯雍种玉处感兴趣,一个人走了净觉寺后对路线已经熟悉,一直等待机会再访玉田。去年六月一个人去了一趟。临行前和坛友“无用功”问了大概的方位,“无用功”把我介绍给“槐子花”等我到玉田接待我。

一路无话,过雅红桥网友门店不入,沿着走过的高架桥往北行去玉田县城,才上桥发现路被阻断了,跟老乡打听路已经不通,只能顺着乡村土路绕过去,我没别的路可走深深浅浅的跟着一辆卧车钻进村路。来之前一天才下过雨,泥泞的土路很不好走,曲曲拐拐走了几个路口,乡村里的狗立在泥塘边上向我吠了几声。村民好奇地看着我,我无暇顾及他们的眼神,打着群旗折向村出口。走了十公里我已经看到高高的楼,马路上的汽车渐渐多了,玉田县城就在近前。和中国的城市类似,玉田县城延城市中心轴线往两侧第次变矮,越往边缘你越能体会到城市最普通的民众平淡的生活状态,轴线两侧高大的建筑即便挡住了繁华背后的暗淡,可那些隐在高楼阴影里的人生琐事都和我们的生活类似,每间青瓦房的屋檐下都是一个家的单元,每天平凡地活着,奔波着。夜晚的霓虹下大多数人波澜不惊,与世无争。

进了县城,街道上人匆匆忙忙,接到我电话的“槐子花”开着一辆摩托来接我。和照片不太相同,他本人略微显老,不像能写出优美文章的样子,我转念想了想自己,我也不是跟他一样,也有人说我不像会写字的人。七拐八转,他带着我到了他的书馆,和他寒暄了几句,赶紧去拜会旭宇会馆长许玉田。馆长热情接待我,还送我了几本书,我收下。时间已经不太富裕,我急急出馆按照槐子花指给的方向朝北去找麻山。

这座县城和全国的城镇一样也在拼命长高,不过和一些资源丰富的县城比较,还是差一大截。槐子花说玉田矿产资源很少,能有现在的样子已经不错。

五公里的路很快就到,不远处就是麻山,这座山应该不能叫山,我认为它不过是一块硕大的石头和土堆成的包包。山包东边一个选矿厂也许是炼铁厂,黑色和红色的矿料堆在厂里。我往北转过山包看到一条奔向山顶的路,目测单车能上去。山包长满类似灌木的绿色植物,风从身后吹动我的队旗,旗帜扬向山顶。半路我下车徒步向上,一个人感觉像个英雄经过跋涉终于要把旗帜插在山顶。

山顶是一大块平台,岩石发着白玉色,一块石碑立在平台中间,驮石碑的赑屃头已经断了,据说是文革时砸掉的,碑曾经修补过,“玉处”两字像是填补进去的一块方石。看质地不像新修补而是被人抠去以后又拿回来重新安好。

我单骑90公里为了看这块传奇石碑,却没想到这样破败。

山南的矿场还在生产,山东边新建起一座麻山寺,崭新金黄的屋顶闪着金光。

麻山古人种玉于此,伯雍孝感天下,希望这块种玉处能被很好的保护,我说的保护不是违背自然建造伪善,为了铜臭而开发百善孝为先的精神,把这种精神歪曲成可以靠金钱能买到的东西,如果这块石碑将来被围起来,用房子囚在里面不见天日,我大概不会太想再来了。

回到会馆我和槐子花找了饭馆边吃边聊,我无意中发现他的手指残缺,我不好意思细问别人的秘密,也许这是他生活中的一点儿故事,能不能说给人听,随他自己。

馆长许玉田送我的书中有一本《种石成玉》,我希望玉田能种石成玉,种木成林。

再见麻山。

提起今年三月中旬一个人去唐山迁安山叶口,心里挺惭愧,这次独行属于履行自己对父亲的承诺,我从去年就许愿去迁安贯头山给父亲打酒,一直过了一年还停留在口头上,新年后我又说起贯头山的酒好,有时间给父亲打几斤,父亲笑笑说:等你带酒回来再说吧,我这脑子你不是不知道,啥事让我知道都急,你买回来我尝尝就行了。母亲从厨房出来,用铲点着我:你啊,都一年了,光说不干,你看着办,你爸不缺你这口酒。听母亲说完这些花我和父亲继续喝酒聊天,不过心中的滋味已经和刚到家不一样。

回家后我闷头睡了,第二天一早收拾行装跟媳妇打了招呼,打定必须还愿的主意,我骑上新买的小折叠奔山叶口去了。早上出发前给老妈通了电话,告诉她我今天的目的,老妈一再叮嘱不要专门跑一趟。

山叶口景区和贯头山酒厂相隔不是太远,我计划游完景区后,回程顺路去贯头山。去山叶口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从古冶一直走迁曹线上莲花院大坡后见路标右转。另一条要走102国道转万太线,虽然比我今天走的迁曹线(迁西到曹妃甸)近一些,但是因为路上采矿和钢铁水泥企业太多景色不如我走的这条路。

三月山里的树木还没有萌芽,除了常青的马尾松桃树、杏树、梨树等等还光秃秃的。路边的耕地里落了一冬的寒冷逐渐被阳光驱离,有的地方微微发潮,有些勤快的人开始用犁耕地,虽然还没有播种,也许这些人想等一场雨过后让土地更蓬松,想等一场雨滋润,等时节到了就可以种下庄稼。过杨柳庄后路开始有起伏,渐渐离山近了,城镇的喧嚣离我逐渐远了。

一只蝴蝶翩翩地从我眼前飞过,白的翅膀。

我喜欢莲花院南坡下路右的水坝,两年前的夏天我跟炫风骑车经过那里,两个人脱了鞋袜在泄水口冲凉。水冰凉冰凉的,后来我俩拼命爬上蜿蜒的大坡,像两只蜗牛。

莲花院坡顶竖着大牌子,这里是滦县和迁西的分水岭,坡顶有人摆摊,卖的都是山货,如果赶上苹果,梨等山果收获的季节,小贩用条筐装着它们卖,我们可以尝几个。

经过一冬,夏天漫过路面山水已经细成一条线,它还在顽强的顺河沟往下淌。熟悉的水坝还在往下泄水,不过没有夏天的澎湃。我开始爬莲花院大坡,一个人低着头,听自己的心跳和有节奏的呼吸,没人和你较量,只有自己的执着存在心里,它支持着你走下去。上到坡顶看见小贩们刚开始摆摊,三轮车上的货物还有一半没搬下来,他们忙着干活没空搭理我这个独行者。站在坡顶四下望,四周的山坡种着栗树,野生橡树参差和飞播的马尾松缠成一坨坨,只不过马尾松绿色。

我的脚因为骑行时间长了已经冻得发木,跺跺脚活动几下,缓过来后我骑上车溜下坡。太阳从东方一点点头顶转,站在山叶口景区的标志下逆光自拍一张照片,阳光从头顶耀着,我的脸不太清楚,这些不影响我的心情。

山叶口村口有一潭水,老乡说这是挖矿留下的,水潭里的水碧色,一眼看不到底。

因为还是封山防火期,景区没有正常开放,我拿着年票给看门的老大妈看门的大妈提醒我不要带火,我从不吸烟,哪来的火种。今年我来的早些,景区山阴里还有冬天的冰,人工修建的水渠没有水,再过一个月,这里又绿色葱荣,流水潺潺。因为要赶中午回老妈家交差,交差这个词不应该用在这里,应该说成为我自己圆一个承诺更好,我出景区奔贯头山骑。

贯头山酒厂坐落在村子里,成名于田中角荣访华,以前来酒厂参观听讲解员说,当年日本侵华时期田中驻扎迁安,一天晚上喝贯头山酒作坊的老酒,大醉后第二天一早耽误了部队出发,巧的是那天出发的日本兵全军覆没,田中侥幸活了下来。访华时田中角荣跟周总理提起想喝贯头山酒,可惜贯头山酒厂已经停产。在后来顺理成章,酒厂重启,到现在成了文化产业旅游示范企业。

野史不足为信,但是田中角荣既然访华询问贯头山酒,一定和它有渊源。就像净觉寺,也是田中提及,然后得以保护重修。我去过喜峰口大刀园,那是我们抗日宣传旅游景点,当年二十九军刀劈鬼子兵就在这一带,我在景区里见过一面纪念墙,上面刻满日本企业名字还有一大片日本人的名字。我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一个抗日宣传景区还有一块这么多日本的企业和人留名的纪念墙。我闹不懂日本人来这里到底做什么,纪念?祭拜?还是更深一层的东西在里面?看过一个节目,在缅甸有很多日本人自发建的碑,有的墓碑上铭记的只是一匹马。我还看过一个报道,国内曾经埋着抗日英雄的墓地被征用做了开发,附近的村民把棺材板捡回去用来烧火。

写到这里,我不想再写下去。

给父亲打了十斤酒,原来二十八一斤的酒涨价变成三十五,十斤酒拎在手里沉甸甸的。

酿酒作坊里工人们往晾晒板上撒原材料,热气腾腾,车间里弥漫着酒糟特有的气味。另一个发酵厂房里一个工人正在用很像水泥的东西封盖装满的窖池,我用手捻了捻,窖泥发沙,类似细沙的感觉,不过比细沙更软。我新奇地拍了几张照片,一个技术人员摸样的跟我搭话,还给我说明酿酒的过程,我其实不懂但认真听着。聊了一会,抬头看表发现时间已经不早,我背起酒往家返。

长路无轻担,刚开始我没觉得十斤东西有多重,半小时后越来越感觉肩膀发疼,后背像缀着一块大石头,可是路还是要走的,不去想他,一个人走吧。风挺给力,一路顺,路上老妈给我打了几次电话,问我到哪里了,我告诉她不要着急,一会儿就到家,从万台线转到102国道,离家越来越近,我骑上王家岭长坡,舒了一口气,再往前走不多远,我可以放下书包,围在老妈摆好的饭桌前和父亲喝贯头山酒了。

到了老妈家,我赶紧放下背包,压在我身上的重量一下去掉,从里到外觉得轻松。和父亲喝酒的时候,父亲一直说:以后别专门跑一趟,记住啊。

离开老妈家时,父亲给我装了一瓶今年初春新做的酸醬在背包里,我背在肩上回家,这瓶酸醬比起酒,更重了一些。

其他人在看啥

    《独行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