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一直都在
翻开文学史,从古代一直到当代,讴歌母爱的作品你可以轻易找出来很多,脍炙人口的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比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再比如高尔基的《母亲》……除此之外你还可以罗列出更多作品。然而,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和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人尽皆知的作品就很少了。
父爱在文学作品中被淡化甚至缺席无踪,而母爱却被浓墨重彩地虔诚歌颂,难道是因为母爱更伟大么?从理性的角度而言,无论父爱母爱都一样伟大,区别只是爱的刚柔度和温度不一样,父爱偏于阳刚严峻,母爱偏于柔软温和。也许是因为母亲更有亲和力而父亲却常常有点不近人情的缘故,很多人对母亲比对父亲更有感情——这是不是很多文学作品喜欢描写母爱却忽略父爱的原因呢?我不知道。
但是,文学中失宠的父爱,在现实中却是多数人都忽略不了的。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父亲对我的确太过严苛了,以至于大概十岁那年我曾深深怀疑过自己到底是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否则他怎么可以对我下手那么狠。记得父亲那次用竹篾狠狠抽了我一顿,我的屁股上、大腿和小腿外侧满是手指一般粗的紫色血印。我可以确定自己当时并没干过什么偷鸡摸狗或者伤天害理的事情,但不容我分辨,父亲也没有任何解释,他手中的竹篾已经向我左右开弓,我只有嚎叫和痛哭,不敢也忘了躲避和奔逃……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自己当年究竟为什么被施以竹篾鞭刑,现在也不想再去追问,毕竟已经是尘封已久的往事,即使追问,已经头染霜雪的父亲一定也回忆不起来了吧。按常理推测,应该是当时我的某些言行违背了父亲的的教诲,所以才遭致鞭刑惩罚。但他从始至终没有向我解释惩罚的原因,为此我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师范毕业当了老师,在教育引导犯错学生的工作实践中我才终于明白,父亲是用一种惩罚的方式让我自己学会反省,不过,他的方式确实太过暴烈了。他的严苛,小时候的我曾心存怨恨很多年。现在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当年埋藏心底的怨恨早已消释。不可否认,是父亲让我早早地就学会了一日三省,使我能够不断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换成我是父亲,我绝不会使用暴力惩罚的手段对付犯错的孩子。这不是标榜我有多么仁慈和亲善,而是真的觉得暴力惩罚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太恐怖了,造成的心理戕害太严重了。既然已经理解了这一点,我就绝不会让自己再重蹈父亲的覆辙。诚然,按照我现在的生活状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也不知要等到什么猴年马月了,呵呵。
实际上,要胜任父亲这样的一个人生角色,并非很简单的事情,除了处理好自己的职场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还要负责儿女的卫生保健、教育指导和理财投资等等诸般家庭生活规划,辛苦是自不必说的。一个以前的同事,结婚四年,女儿两岁。前段时间跟他一起喝茶聊天,他说结婚成家后感觉生活压力比以前单身时大了很多,不仅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什么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得操心。有天晚上爱人上夜班,他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俗话说祸不单行,那天晚上还真让他撞上了——他胃病犯了,女儿又发高烧,等他心急火燎地把女儿送到医院时自己也差点晕倒在医院门诊的走廊上了。以前看到学生作文总喜欢写生病了母亲不顾自身病痛坚持背孩子赶去医院,现在感觉其实父亲也一样,在危急关头也会不顾一切。
这些年,我的大多数同性朋友都已经陆续结婚生子,成了名副其实的父亲,世俗生活的各种历练使他们逐渐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有担当。
父亲,其实跟母亲一样伟大。虽然父亲的亲子之爱历来被文艺作品颂扬的不是很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当危难降临,父亲一定会挺身而出,无所畏惧,不顾一切——我相信,每一个父亲都会这么做,不管文学会不会关注他们,也不管历史会不会铭记他们。
其实,作为父亲,他们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