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随笔 >读书随笔 >我的心灵如风暴

我的心灵如风暴

2014-10-02 10:02 作者:夏焰 阅读量:204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是初三时,中考前后那段时期看的这本书。

在最狂乱最凌乱的时刻,看了最狂乱最凌乱的书,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巧合。好在我中考后暑假时又花时间细细地重新把这本乱七八糟的书回味了一遍,甚至买了英文版来欣赏,所以对它的感觉,没有它刚出版时那些欧洲读者们对它的感觉那么模糊和凌乱。

虽然这本书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伟大的现代意义、创新意义甚至后现代意义,但我仍然觉得,把这本书扔到一个当代读者面前,依旧会在读者心里造成那种当年的模糊和凌乱的风暴般的感觉。艾米莉·勃朗特对黑暗、长夜、寒冬、荒原和风暴的偏爱,在她的文风和故事中,都得到了多得吓人的表达,所以一般人欣赏她的作品,最后只能留下深深的厌恶感和不理解。这个女孩是疯狂的,她把黑暗风格带到了幻想之中,这个做法在她那个时代是前无古人的,使得她在半个世纪之后被人们发现的,也是这一因素。黑暗的幻想,其实就是现实。现实就是黑暗的幻想。而好的小说最需要的,就是一股能给人强烈震撼的现实力量。有了这股现实力量,如果再搭配上一点戏剧化的刺激、一些优美的语言和一个有个性的叙述结构的话,就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了。《呼啸山庄》的现实力量无疑是强大的,但避免不了的会有一点过分强大,吓人的残酷和令人感到沉闷的黑暗时时刻刻都充斥在字里行间,整部小说仿佛浸泡在黑夜中一般,你想阅读它,必须先潜入长夜的深渊之中。但小说的故事,却不是无聊的,而且非常刺激的。艾米莉讲故事时没有任何废话,她不做过度的描写、不发表大量的议论。艾米莉只讲故事,只让自己的人物大喊大叫,她的文笔虽略显幼稚但已成功避免了十九世纪文学的最大缺陷,也就是废话连篇。她与同时代的作家相反,直接通过结构和情节把自己隐藏在了文字背后,使你看不见她的身躯,只能看见她的灵魂。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优点。看戏时观众不愿意看到旁白,看小说时读者也不愿意看到作者在解释故事内容。真的,在《呼啸山庄》中,你看不见艾米丽·勃朗特,只能看见她的气质、她的情感和她的思想。她把自己给隐去了,留下的是气息,是味道,是闪光的灵魂碎片。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就是通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结构。要知道,文学作品不仅包括一个好的故事、好的主题和好的语言,还要包括好的结构。结构是啥?无非就是各个故事情节的安排顺序,还有情节内容、情感内容和思想内容的详略顺序。艾米莉讲《呼啸山庄》的故事时,用的方法是倒叙。当时英国大部分小说家根本不知道啥是倒叙,他们讨厌这种装逼一般的卖弄,更喜欢平铺直叙地讲故事。也许他们认为平铺直叙更能体现作者的真诚吧。但实际上,读者对从头到尾讲的故事会感到无聊的,如果你先展现一个结尾,再从头开始讲的话,也许仅仅在制造悬念这一方面就已经比完全平铺直叙的作品要成功得多了。艾米莉就懂得这一点,也许她不懂,也许她只是觉得这样更有趣。反正不管咋样,她都在写《呼啸山庄》时选择了把一个故事打碎,然后从不同的切入点反复进出故事内容,给读者造成一种非常夸张化的玄乎的感觉。

至于《呼啸山庄》的主题,那倒真是一个难题。这玩意儿的主题很多,又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家庭,又是什么社会,但最主要的还是爱情。这部小说对爱情的描写,比一般小说要更加变态一点。但正是这变态造就了它的不凡。艾米莉的爱情就如同荒原上的狂风一般,充满着野性,充满着疯狂,贴近自然得近乎原始,残酷狂暴得似是恶魔。除了爱,还有另一个极端情感也在《呼啸山庄》里得到了极致和近乎狂暴的表达,这个情感,就是恨。最狂暴的爱与最残酷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得情感的风暴在作者、人物和读者的心灵中一同肆虐起来。没有任何人会不受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那近乎疯狂的爱情的感染和影响,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简直强烈到了连岩石都会为之崩裂。截止到目前,在世界文学的历史上,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可以算是人类情感的最有力的表达。

其他人在看啥

    《我的心灵如风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