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写景散文 >亦兰亭行记

亦兰亭行记

2014-11-03 09:42 作者:网友推荐 阅读量:36530 推荐1次 | 我要投稿

清晨醒来,迎面而来的风带着丝丝凉意轻轻拂过衣襟和脸颊,伴随这个季节特有的鸟鸣,秋的气息,轻轻地,又浓浓地弥漫在空气里,似恋人般温婉,又似相思般带着浪漫和些许落寞。秋,总是好的,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而在这初秋的南国的清晨,穿行在带了诗意和人闻气息、泉水潺潺的山间,秋的意味,更能细细品尝个透了。

亦兰亭,听名便知,仿兰亭而起。时至今日,物是人非,文人骚客无从觅,唯悠悠信步,叹物感怀。

若问珠海人,熟知的公园有哪些,想必只知海滨公园等游人如织之所。诚然,珠海渔女与海鹏遥遥相望,加之缠绵悱恻的渔女传说,早已成珠海之标志,而若问香山公园,其知名度远不如海滨、景山了。然吾初入香山公园,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虽不是文人骚客,然自幼喜文学,虽不能及其一二,亦神往钦慕不已。

香山公园入口处,虽与马路相隔不过几米,但已有远离尘嚣之静谧,古元美术馆与之相邻,更为这充满人文空灵之所在增添了写意的色彩。一入园,山中特有的气息扑鼻而来,久居闹市的我不禁闭目驻足,褪去尘世的浮华,且让这山间的风抚平那颗浮躁的心。张开双臂,我听见风,穿过松林,拂过清泉,带着灵动山水和清幽松林的气息,徐徐而来,如同妈妈抚过婴儿的脸般轻柔。信步前行,脚底虽是水泥铺砌的山路,却都顺着山势,巧妙穿行而成。亦或临湖架起木桥,更增添了现代的自然风情。沿着平坦的山路往前,一路上遇见许多前来取山泉水的人,或挑或扛,大桶小桶地满载而归,于是好奇,不知这取水点在何处。而石阶修得极平坦,抬一小步到到了上一级,索性两级连着上,经几处峰回路转,还真有点气喘吁吁。然山间处处曲径通幽,前行不多远,便遇一涧,溪水淙淙,悠悠然淌过青石,触之如洗涤过心灵般清凉沁脾。继续穿行,取水行人渐多,人声阵阵,原来,众人取水点在此——半山腰。近前一看,哑然失笑,这山泉不知打何处来,众人的取水用具置于一水龙头下,而那水龙头,竟是突兀地从一石中“衍生”出来的,怪哉!还以为是极为原始的河道取水法呢,用勺或其他盛水用具灌装。这水龙头……只能说很方便,同时也,很煞风景。只是,再看看脚下的水泥路,想想得了便宜还是别卖乖好,继续走我的路罢。攀过接连着的多处石阶,行至一拐角处,闻水声淅沥,沿着小径,穿过小片竹林,忽觉眼前一亮,一小瀑布跃然眼前,右边题有“琴泉”二字,这小瀑布想必是上边小溪流经此处,忽而跌落所致,所成之水流,如少女的青丝自然散落般细腻光洁,丝丝分明,让人有种欲伸手轻抚的冲动。带着些不舍和小瀑布氤氲于脸的清润,折回主道继续往前,便渐至山顶了。目之所极处,满是青翠,皆美如画,亦或怪石嶙峋,亦或茂林修竹,溪边、涧处,时不时出现题有大字或镌刻成文的大石,字迹或端正大气,或工整细腻,无一不应景而生。恍惚间,仿若三两青衣素袍,或屈膝而坐,或仰天长啸,或抚须沉吟,临溪谈笑风生。溪水悠悠,穿越苍翠的山林,穿越千年的光景,晕开了层叠的山峦,晕开了沉淀的字迹,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行至山顶,旭日东升,阳光穿透云层,拨开薄雾,轻轻而匀称地洒遍山林。更远处的层峦之顶峰,有一亭隐隐可见。庐陵太守的醉翁亭乃“翼然临于泉上者”,不知众文人列坐其次、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兰亭位于山间何处呢?想必也是临溪而建的。而远处那山顶之亭大概就是这香山公园的“亦兰亭”了。山之高,林之茂,想必是无溪水流经的,不看也罢。亦兰亭,终究“亦”罢,如同珠海的圆明新园,终究“新”矣。

已而旭日升空,阳光渐烈,山顶游人脚步渐快,便顺势沿另一小径下山。极目远眺,远处“大镜山水库”字样在丛林间若隐若现,但看那楼宇林立,高高低低如方阵般错落于山脚,遥想昔日之光景,不知同行于此山间的文人们,目之所极是怎样一番景致?!想必是除了山还是山吧!也是,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行的,当年的文人聚于此直抒胸意,放浪形骸,我等此行且为何呢?为山之光景,为追寻古迹,为倾听心灵,且不问世间之喧嚣,在这写意山水里,只作自然母亲的儿女,虔诚地倾听高山流水的合奏,倾听松涛轻风的低吟,倾听千年的遥响,倾听岁月的回音……

其他人在看啥

    《亦兰亭行记》的评论 (共 1 条)

    • 碧草青青:写的不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