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散文 >写景散文 >姑苏擦肩之虎丘

姑苏擦肩之虎丘

2014-12-02 09:25 作者:网友推荐 阅读量:7706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山中何事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面前这块暗紫色的盘陀大石就是虎丘的中心,千人石。远处的篆亥为“千人座”。因石平坦如砥,广二亩,可容千人,故名之。相传公元前496年吴王墓建成后,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在这块巨石上。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说法,虽然生公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据史书记载:“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于是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这就是成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由来。旁边白莲池中的石上刻着“顽石”二字,指的就是这一段故事。

二仙亭是一座完全用石头雕琢的亭子。相传是吕洞宾和陈抟下棋的地方。陈抟老祖以睡功著称。一觉醒来遇见樵夫,樵夫和他说的话他不信,并把樵夫当作梦中人,这就是对联中的上联:“梦中说梦原非梦”。下联:“元里求元便是元”。讲的是道家的理论由来。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从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究道之理,便得道。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日虎阜再留踪”。讲的是吕洞宾的行踪。

有传说二仙在此下棋,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路过,见状便停下观棋,将扁担往地上一插,一盘棋还未看完,回到村里,已无人认识他,因为已隔了好几代。这便是“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的典故由来。

在二仙亭里小憩一会,面前千人石平滑如桌几,后倚剑池水静如鉴。遥想山中隔世、隔几世的仁者居士,“兴来每独往,盛世空自知”。这里,大概是他们眼里心中最接近世外桃源的地方,所以他们甘愿于山中遗忘岁月,不知今夕何夕。

闲闲时,耕云种月,把酒东篱,淋淋几许醉意,斜斜几行闲诗。醇酒越酿越浓,生命越读越厚;诗句越品越薄,茶水越煮越淡,日子越过越轻。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曲水流觞

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西溪环翠悠闲处,鸟声轻脆缭云树。溪小亦游鱼,往来忙自娱。坐亭频眺望,佳句随心酿。不觉日移行,山风催返程。

山蕴奇绝,水蕴灵秀。千百年来,亦山亦水的虎丘也晕染出吴中最美的书画墨蕴。

晋代顾恺之,六朝顾野王在虎丘游历留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谓虎丘“含真藏古”;南朝顾野王赞虎丘“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王珣、王珉兄弟在虎丘营造别业又舍宅为寺,使虎丘成为江南士大夫文化的土壤。唐代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曾任苏州刺史的大诗人,都对虎丘情有独钟并留下诗文,白居易为方便民众往来虎丘,组织开掘山塘河;唐代李阳冰以篆体书题写了“生公讲台”;著名的文学作品《三言二拍》、《红楼梦》、《儒林外史》都写到虎丘,《红楼梦》中的薛蟠泥塑小像产自虎丘;在苏州的地方戏和弹词《三笑》、《玉蜻蜓》等剧(曲)目中,更是一再以虎丘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当代大作家陆文夫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见也安排在了虎丘山上,园艺大师周瘦鹃也写有《访古虎丘山》游记散文。

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据《山志》等书记载,“虎丘剑池”贰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只余“剑池”。此后千年间,唐代李白、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陆龟蒙、皮日休,宋代苏轼、米芾、绍隆,元代赵孟頫、倪瓒,明代王鏊、沈周、文徵明、唐寅、张岱、袁宏道,清代吴伟业、朱彝尊、洪钧、陆润庠等数十位文史书画大家先后在剑池留下墨宝。

剑池的曲水流觞更促成了江南文人后世著名的虎丘雅集。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从明代起,文人墨客往往在三月三聚会虎丘剑池,效仿晋人兰亭聚会修禊,吟诗作画,留下“丘壑诗情远,莺花客梦醒”等美妙佳句。至现代黄宾虹、张善孖、张大千在参加雅集后,曾先后作过虎丘雅集图,现已成为苏州市图书馆的珍贵收藏品。

虎丘美景观,剑池字犹鲜。斜塔仲谋立,至今过千年。

其他人在看啥

    《姑苏擦肩之虎丘》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